第三章相术人物神秘的相术-pg电子试玩免费

2020-03-21 作者:九星记

相术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显学"。推动相术走向成熟、走向狂热的是许许多多被称为"相师"、"相士"的知识分子。不过,秦汉之前并没有专业化的相士队伍,最初善看相的往往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员,或与上层社会来往的高层知识分子,如春秋时的相术家叔服就曾任周内史。当时的"善相人"被看成是具有一种特殊的才能,身怀此技的人,颇受上层社会的尊重,而他们看相的目的除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增加雅趣,并不收取任何报酬,战国时相术家唐举为贵族蔡泽看相后,蔡并未付钱,仅仅是"笑谢而去",唐举也不介意,真是谈笑之间,情趣盎然。春秋战国时期崇尚智慧言辞, 能说会道竟然成为一时之风气,士人莫不竞相效尤,以邀官宠。当时看相的行为不能不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汉代以后,看相成了专门行业,看相的肆铺已在都市出现,一些精于相术的知识分子或是官场不如意,或是求官不得,转而成为专业"相师"。
在相术人物中,"相师"是最值得注意的,特别是一些著名相师,他们对相术的贡献最大。相术由相畜的转化,相术切入道家、儒家、阴阳五行、八卦、易数等思想脉胳,并且向着严谨、复杂、变化精深的"术学"推演,这一切都凝聚了无数相师的心血。如果我们不只是把相术简单当作一种迷信,而是把它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变种,认为它对于丰富中国的精神文化有所裨益的话,那么对于这些探索者、实践家,我们是不应该忘记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师是从"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队伍分化出来的"身怀绝技"的人,历代史书把相师归入"方技"一类,显然是把他们看成是技术型的人物。笔者认为,从中国人才史着眼,凡是归入"方技"一类的人物都是可以写上一笔的。就相师而言,他要比较准确地预测一个人命运的贵贱、吉凶、祸福,必须深刻地了解人的生命规律及其与形体的内在联系,谙熟中医原理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必须较为透彻地研究整个社会政治、经济、人情、物理等构成社会变化以及"人世之殃祥"的种种不可测因素,和辨别相客"门第世德"、"心术之善恶"等个人内在极为活跃、黑暗无序但又有一定规律的难以发现的操纵个人命运发展趋势的诸种潜在"基因",这就决定古代相师必须具有高深的哲学理论、严谨的逻辑思辨素养、丰富的社会阅历、极大的社会能力以及能言善辩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相师是一种"通才型"的人物,用今天的话来说,相师具有美学家、中医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演说家的综合智慧和能力。一些相师在统治阶层中居以显要的位置,又表露出政治家的风度。总之,相师是一种特殊的人才,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给予他们类似"方技"之类的特殊地位。相师的出身、政治待遇、生活待遇以及他们的相术本领等都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看相渐成风俗后,迷上相术,谈论相术的,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最上层人物帝王将相,也有各级的权贵官吏,以及知识界的学子儒生、鸿儒巨擘,更不乏社会最下层的商贾百工、农夫渔樵等黎民百姓,但又以封建统治成员居多。不过,一般人都是以身试术,耽于看相,除了给后人留下一段相术"佳话",对相术没有多少价值可言,倒是一些鸿儒巨擘除了相信相术,又对相术作过一些精辟的分析,很值得研究相术者的注意。对于这一类人物,我们也择要作些评论。
1.大相师
姑布子卿春秋战国时期,会看相的人很多,如叔服相公孙敖子、马上相商臣、师旷相太子晋等,但以姑布子卿最为著名。限于史料,姑布子卿的生平事迹不可考,只是在《史记,越世家》中有一则他看相的故事: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年),姑布子卿见赵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也看了一遍,说:"您的这几个儿子没有一个可以当将军的。"简子着急地说: "难道我们赵家就这样衰落了吗?"子卿说:"我刚才在路上遇见一年轻人,大概是您的儿子吧。"赵简子把儿子毋恤叫出来,子卿一见毋郸,马上站起来说: "这才是真正的将军!,,简子困惑地说:"他的母亲地位卑贱,是我的奴婢所生,怎么可能显贵呢?"子卿说:"这是天意,卑贱又怎样呢?一定会显贵的。,'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子卿的相术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我们说过, 春秋战国时期打破了宗亲血缘的承继关系,庶人为官、布衣卿相的现象甚为普遍,简子毋衅"虽贱必贵",除了他被子卿相中的形体特征,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姑布子卿是"奇形即圣人"相术一派的开山鼻袓。传说他曾给孔子看过相,说孔子有4位圣人的脸型特征:像尧一样的面颊,像舜一样的眼红,像禹一样的脖项,像皋陶一样的鸟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可能是后来尊崇姑布子卿的人附会而成的,因为姑布子卿也是从传说中知道4位圣人的"尊容",他只是以传说来观照孔子的长相。不过,我们的老袓宗孔夫子其貌不扬,倒是可以相信的。由于姑布子卿相术精明,影响甚大,后世相士把他奉为相人术之祖,相人术也被后人称为姑布子卿术。唐举战国时相术家。梁〖今河南开封)人。一作唐莒。据《史记,蔡泽列传》载,唐举曾相李兑,预言:"百日之内持国秉。"又对蔡泽说:"先生曷鼻,巨肩,魈颜,蹙羯,膝挛。吾闻圣人不相,殆先生乎?""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关于唐举的史料不多,依其言语,是典型的"圣人异相"的奉行者。
许负在著名的相术家中,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唯有汉代享有盛名的相术家许负是女性,她与男性一样,在相术史上争辉日月,在理论上、实践上对相术都有重要的贡献。许负是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因为史书没有专门给她列传,关于她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不能有全面的了解,只是从《史记》、《汉书》里可以看到她的一些踪迹。
许负的看相故事,最值得后人赞叹的是关于"从理之口"、"纵纹入口"的判断。据载,她给汉文帝的宠臣邓通看相后,指出邓"纵纹入口,当饿死",以后不管文帝怎样赐以铜山,百般宠爱,邓通还是饿死了 。许负相周亚夫,也是根据同一相理。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史时,许负相之曰:'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曰'.'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侯乎?然既己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示我。,许负指其口曰:'有从理入口,此饿死法也。,,,口,嘴唇也。按照相理说法,嘴唇上有纹理,必须认真观察,如有纵纹,当是饿死的征兆,不管现在是怎样的富贵煊赫,都逃脱不了饿死的命运。《麻衣相法》云:"唇上纹多仔细观,青薄纹叫饥死名。,,《神相铁关刀,相口秘诀》云: ,"纹理多而色润朱红,此乃水之旺格,而富贵福寿预可期也","纹多而子孙昌盛,过润而夸张,自图唇外,纹如绉理,财少而系多刑","总理纹,防饥饿"。嘴纹非常丰富,只有"纵纹理"、"薄纹川"、"总理纹"有饥饿之兆,许负的实践,为这种理论的创立打下了础。
在封建社会,妇女往往待字闺中,或从妇德而娴女红,像许负这样的女性确实少见,因为看相,特别是成为著名相师,必定要抛头露面,广为游历,而且练就智警的观察力,非凡的口才,这对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许负能经常出入上层社会的史实来看,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是许负不是一般的老妪,她与上层社会必有丝缕关系,也有可能是来自中下层,而最终生活在上层社会的女官;二是许负的相术在当时确是水平一流,人人叹服,否则不可能在上层社会混迹,更不可能在朝廷上指着皇帝的宠臣说"纵纹入口,当饿死"。
许负除了看相实践,还在理论上总结相术的规律。敦煌遗书《相书》是现存最古的相书,据初步考证,此书是许负等i2人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云: "敦煌本有是书残卷三。甲卷有自序,始躯貌第二,至脚掌文等三十;乙卷始头额第十八,亦至脚掌文第三十;丙卷始五官部第三,至相人面气色第三十五。按叙文后附一行云:身面诸文靥合三十六属,则似全书共有三十六节,合此三卷所残缺者仅第一与第三十六,则几为完书矣。如相眉、相鼻、相耳、相口、相额纹、相手掌纹、相脚掌纹诸说,为相家最重要之部;其相额纹、相手掌纹、相脚足纹诸节,是书剖晰尤为详尽。盖是书在当时极为通行,故传本颇多,而文句亦稍异。,'
由此可见,许负等人的这部《相书》有两个显着特点:一是相术部位比较齐,眉、鼻、耳、口、额、手掌、脚掌等"为相家最重要之部"。从这点也可看出,相术的基本范围和格局在汉代许负等人的实践中已经基本形成,以后看相、相书的内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略有发展而已。二是"是书在当时极为通行"。这表明,许负在当时确是相术的一代名家。
另据《怀庆府志》记载,许负还着有《德器歌》、《五宫杂论》、《听声相形》诸种,郑樵《通志,艺文六》又载《许负相书》3卷、《许负金歌》1卷。这些著作大多已逸散,不复得观。不过,从书名来看,许负对相术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深的地步,除了 一般部位的相学见解,还注意"德器"与形貌的关系,这已经深入到相术的骨髓中去;通过一个人的说话声音来辨别他的形貌特点、性格命运,这也是相术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只有技艺精深的相术家才能做到这一点。这表明,许负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女相术大师。
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许负曾相薄姬,云当生天子。后果应其言,高祖封其为鸣雌亭侯。朱建平三国时相师。魏沛(今属江苏)人。善相马,然以相人闻名。据《三国志,方技传》,有一次,魏文帝曹丕将出巡,宫人从外牵入一匹马, 建平在路旁看到这匹马,对旁人说:"此马之相,今日死矣。"文帝上马,马厌恶文帝衣香,惊起,使劲啃啮文帝膝,文帝大怒,即命人斩杀之。果应建平之言。朱建平以相马之术相人,"于闾巷之间,效验非一"。曹操为魏公时,闻其名,召入宫中为郎。曹丕为五官将时,曾会客30余人,曹丕问建平,自己年寿几何,在座宾客面相如何。建平说:"将军当至八十交寿,到四十岁时有小挫折, 请谨慎从之,爱惜生命。"又对夏侯威说:"您四十九岁当为州牧,但有灾祸,若能避此祸,可以活到七十岁,位至公辅。"对应璩说:"您六十二岁为常伯时,有灾祸;任此职之前一年,您会遇见一只白狗,但只有您能见到,别人都看不到。"又对曹彪说;"您据藩国之权,到五十七岁时,祸起兵变,要小心防之。,, 建平所言,后果应。如曹彪后被封为楚王,五十七岁与王凌合谋反叛,赐死。
对于建平的相术,时人多有赞语。颍川荀攸、钟繇为密友,曾请建平看相。荀攸先死,儿子尚小,钟繇为其理家,打算把荀攸的妾嫁出去。他在一封信中说:"我和荀攸曾请朱建平看相,建平说:'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我曾开玩笑地对荀攸说:'到时只好把您的妾阿骛嫁出去了。,没想到荀子真的先死,戏言成真了!现在把阿骛嫁出去,使她得以过上好日子。现在回想建平的相术之妙,真是可以直追唐举、许负啊!',
但建平的相术也有不准的时候,"唯相司空王昶、征北将军程喜、中须军王肃有蹉跌云"。如王肃六十二岁时,得了重病,众医都说没治了。临死,夫人问其遗言,肃云:"建平相我逾七十,位至三公,今皆未然,将何虑乎!"这种情况大概每位相师都有,《三国志》直笔托出,亦可见史家风范。
乙弗弘礼隋末唐初大相师,高唐(今山东高唐县)人。关于弘礼看相的故事,史传不多。据《新唐书,方技》载:"当赐帝居藩,召见,弘礼贺曰:'大王为万乘主,所戒在德而已。,及即位,悉诏诸术家坊处之,使弘礼总摄。海内寝乱。帝曰:'而昔言朕既验,然终当奈何?,弘礼逡巡,帝知之,乃曰:'不言,且死!,弘礼曰:'臣观人臣相与陛下类者不长,然圣人不相,故臣不能知。,由是敕有司监视,毋得与外语。,'隋饧帝是骄淫奢侈,且又非常迷信的君主。据明齐东野人编演《隋炀帝艳史》说,其母独孤后分娩时,"只见肚腹中一声响亮,就像雷鸣一般,只见一条金龙,突然从自家身子里飞将出去,初犹觉小,渐渐飞,渐渐大,直飞到半空中, 足有十余里远近,张牙探爪,盘旋不己。正觉好看,忽然一阵狂风骤起,那条金龙不知怎么,竟坠下地来,把个尾碎碎跌断,仔细再一看时,却不是条金龙,倒像一个大老鼠模样"。其父文帝"听见红光梦龙,知是人君之象,满心喜欢,但听见坠下地来,把尾跌断,又像大鼠,心下就暗暗有些不快"。这个梦兆暗示了炀帝的生命旅途,炀帝后来知道了这个梦兆,却并不改阴贼刻忌、钩索人情、淫荡成性的行为,反而愈加迷信方术,祈求万世不变的富贵淫乐。
炀帝的相貌,据其父文帝的观察,"此儿眉宇崚嶒,笑声带杀,不愁不富贵。但恐破吾家者,亦此儿也。因为生就轩昂不凡的相貌,乙弗弘礼才说他是"万乘主",但由其形观其德,又进一步规谏他"所戒在德而已"。弘礼的观察是非常准确的。炀帝对弘礼的"指点"颇有感激之情,所以即皇帝位后,便把所有术家坊肆交由弘礼管理,弘礼也算当了一回朝官,但炀帝荒淫误国,不思振奋,眼看国破身亡,再请弘礼"指点"时,弘礼知道天子气数已尽,但又不好直言,只好"逡巡"而己,最后在饧帝以死威迫之下,又以"臣不能知"来搪塞应付,结果被炀帝软禁起来,"毋得与外语"了。
乙弗弘礼还给荆州大都督长史薛大鼎看过相。薛父为隋朝介州长史时,因谋反被诛,薛大鼎被废为官奴,流徙于辰州一带。唐贞观年问,身为官奴的薛大鼎请教弘礼,弘礼说:"您是官奴,打算问些什么呢?"说完请大鼎脱光衣服,仔细看了一番后,弘礼指着他的腰下说:"你将来必为地方长官,如剌史之类。,' 大鼎听后,如坠云里雾中,弘礼已径自悠悠而去。
袁天纲父子唐代最著名的大相师,在中国相术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四川成都人,生卒年不详。他的看相故事,新、旧《唐书》皆有传,据《新唐书,方技》载,袁天纲初仕隋末,为盐官令,官政空暇,以相术为雅谈。他曾与杜淹、王珪、韦挺交游,并一一给他们看相。他说杜淹"兰台、学堂全且博,将以文章显" (兰台,又名"金匮"、"仙库",指左鼻胞,即鼻翼,学堂,指耳门前的部位,主聪明才智),说王珪"法令成,天地相临,不十年官五品"〔法令,鼻翼两旁至口边的纵纹),说韦挺"面如虎。当以武处官"。这三人看来都可位居高官,但天纲警告说:"然三君久皆得谴,吾且见之。"果然,后来杜淹为学士,王珪为太子中允,节挺为左卫率。唐高祖武德年间,这三人都因犯罪,被流放到鸳州,又见到袁天纲。天纲安慰他们说:"你们最终还会有富贵的日子。杜淹官至三品,但长寿就不敢说了 ,王、韦二位也是官至三品,只是居官比杜淹迟些,寿命却比杜淹要长,但晚景凄凉。"天纲的预言,后来都一一应验了。
天纲又给窦轨看过相,说窦"君伏犀贯玉枕,辅角完起,十年且显,主功其在梁、益间邪"(伏犀贯玉枕,又谓伏犀插脑,指鼻上伏犀骨隆起直贯发际), 窦后果然为益州行台仆射;但天纲又说他"赤胍干睦,方语而浮赤入大宅,公为将必多杀,愿自戒"。没多久,窦轨就以杀人获罪免官。天纲又对他说:"公毋忧。右辅泽而动,不久必还。,,(右辅,指右额)果然,窦轨不久又复了官,当上了都督。
然而,最被相士称道的是,天纲曾给武则天看过相。贞观初,受唐太宗召见,太宗对其技艺大加赞赏,谓胜于汉代严君平,天纲巧于应对:"彼不逢时, 臣固胜之。"太宗喜其逢迎,厚赏有加,不在话下了。
武则天还在襁褓之中时,天纲见到其母杨氏,马上说她"法生贵于",杨氏召二子元庆、元爽,请天纲看相,天纲说:"官三品,保家主也。"又见武后之姊韩国夫人,天纲说:"此女贵而不利夫。"此女后嫁给贺兰越石,果然早寡。武则天乃杨氏所生第二女,尚在襁褓中,由保姆抱出,其服饰似男儿,天纲仔细观察她的耳目,惊呼道:"龙瞳风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当作天子。"杨氏大为惊喜,从此善待天纲,及武后权熏天下,对天纲更是尊宠。
此外,天纲还受太宗之命,分别给岑文本、张行成、成周看相,说岑"学堂莹荑,眉过目,故文章振天下。首生骨未成,自前而视,法三品。肉不称骨,非寿兆也"。马君"伏犀贯脑,背若有负,贵验也。近古君臣相遇,未有及公者。然面泽赤而耳无根,后骨不隆,寿不长也"。张晚得官,终位宰相。按,据《新唐书列传》,这三人的官职、成就、寿夭均如天纲所言,如岑文本,"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太宗既藉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泚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师古以谴罢,温彦博为请帝曰:'师古练时事,长于文诰,人少逮者,幸得复用。,帝曰:'朕自举一人,公毋忧。,乃授文本侍郎, 专典机要。"后来随太宗伐辽东,由于办事敏捷有成,"至粮漕最日、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以至劳累过度,"神用顿耗,容止不常",到了幽州,竟暴病而死,年五十一。天纲相术的精湛于此可见一斑。 工天纲善知他人的寿夭穷通,也知道自己的生命轨迹。武德初年,高士廉曾经问过他:"您最后会当上什么样的官?"天纲说:"我于今年夏天四月,气数就已尽了。果然,天纲如期而逝,当时他正任火井令。
通过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袁天纲的相术水平可谓精深莫测,其所观相,必是准确有据,不以虚言,如说马周寿不长,那是因为马"面泽赤而耳无根,后骨不隆"的缘故。这种大师级水平,自是江湖术士无以望其项背的。
袁天纲在居官、看相之暇,还将其对相术的见解、看相经验着录于书,使后人得以窥其精要。他们相术著作,据《新唐书,艺文三》载,有《相书》七卷, 《要诀》三卷;《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有《九天玄女六壬课》一卷,为宋元时术―士托名袁天纲撰;据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载,除了《相书》、《要诀》二种,袁1 氏相书还有《人伦龟鉴赋》一卷、《气神经》五卷,《骨法》五卷三种。可见,其著述相当丰富。
袁天纲之子袁客师,秉其家学,亦精于相术。传说他曾与人渡江,船甫离岸,他就大喊,要船工把船摆回岸边,同行的人好生奇怪,纷纷询问缘故,客师说:"船上的人鼻孔之气都是墨色,千万不可渡江,否则有覆舟之险。',正说着, 有一个跛脚背负的男人径直上了船,客师马上说:"贵人来了,我们可以渡江了 。,,果然,船到江中,狂风骤起,渡船颠簸摇摆,险情迭起,但最终还是抵达彼岸。同行人莫不惊叹袁客师的功力。
袁天纲父子在相术史上独领风骚,名震相坛,以至不少相士竟攀龙附凤, 或托名而作书,或借"袁天纲真传"而为幌,最后以至鱼目混珠、浑水摸鱼。袁氏父子灵魂有知,其可笑乎?
张憬藏唐代与袁天纲齐名大相师就是河南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北) 人张憬藏。张氏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亦不可考,从他曾经给姚崇等人看过相的史实来看,他大约是唐太宗时人。
唐太宗时,太子詹事蒋俨来向憬藏请教前程,憬藏对他说:"公厄在三尺土下,尽六年而贵,六十位蒲州刺史,无有禄矣。"后来太宗将讨伐高丽国,蒋自告奋勇为使者,路上被莫离支捕获,虽百般折磨,仍坚贞不屈,敌兵只好把他关在地窖里,6年后,高丽国被克平,他才返国。太宗赞赏他的忠义,擢为朝散大夫。60岁时,果进为蒲州刺史,以政绩显名。
时人刘仁轨和乡人靖贤来请问命运之事。憬藏说:"刘公当五品而谴,终位冠人臣。"又对靖贤说:"君法客死。"靖贤嘲讽了憬藏一番,气愤地说:"我三子皆富田宅,吾何客死?"谁知没多久,靖贤的三个儿子就死了,田宅也被卖光了,靖贤果然死在朋友家中。刘仁轨后来当了尚书仆射兼太子宾客,知掌政事,武后时,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其死后,"百官赴哭"。真是"位冠人臣","州党荣之"。
魏元忠年轻时,有一次,跑去找憬藏看相,左问右问,憬藏竟一言不发,魏恼羞成怒,愤愤地说:"穷通有命,何预君邪?"说完,拂袖而去。憬藏立刻站起来,迎上去说:"君之相在怒时,位必卿相。"元忠为人跌荡少检,勇于谏言,大义凛然,累遭同僚构陷。有一次,武后对他说:"卿累负谤铄,何也?"元忠回答说:"臣犹鹿也,罗织之吏如猎者,苟须臣肉为之羹耳,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其性格为人如此。圣历二年〔699年),元忠迁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果应憬藏之言。
姚崇、李迥秀、杜景俭三人未显达时,曾与憬藏交游,憬藏细察三人相貌, 对他们说:"三人者皆宰相,然姚最贵。"憬藏的评论,对三人是个极大的鼓舞。如姚崇,年轻时风流倜傥,气节高峻,勤于学习。武后时,他已拜侍郎,然不敢疏怠,仍兢兢于业,政缋日显。圣历三年口00年),又拜凤阁鸾台平章事,迁凤阁侍郎。玄宗先天二年。13年),随玄宗田猎,玄宗曰:"公知猎乎?"姚崇回答说:"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 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这可是姚崇的肺腑之言。本来他是个"呼鹰逐兽为乐"的纨袴子弟,听了憬藏的话,才知警醒发奋,乃位至卿相之贵。相师之言,可以激奋人心,可以改变人生,这可以说是典型的例范。
郎中裴珪的妻子赵氏,其眼神游离修缓,张憬藏对她说:^……法曰'豕视淫,,又曰'目有四白,五夫守宅,,夫人且得罪。"据相理,女人眼睛白多黑少,像猪一样俯目偷窥,其心淫逸。没过多久,赵氏果然以通奸获罪。
如果说姚崇听了张憬藏的话,发奋向上,事业如日中天,是相术催人奋发的话,那么刘思礼听了憬藏的话,却走上了人生的没路,最后血洒刑场,魂飞黄泉。刘思礼年轻时跟着憬藏学相人术,憬藏说他"历刺史,位至太师"。刘思礼听了后,不禁心花怒放,狂躁不已。武后时刘果然当上了箕州剌史,然而按捺不住勃勃野心,欲早日当上太师。于是暗中勾结洛州录事参军綦辖耀谋反,綦甚至说刘"有龙气如大帝",这愈加坚定了刘谋反的决心。谁知一朝事发,篡位不成,反而误了卿卿性命。刘思礼之死,与其说是权欲之心害了他,倒不如说是相术使他走向毁灭。
类似刘思礼的故事,笔者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到。有些人抱着侥幸之心,听了算命先生的一派胡言,马上认真起来,或狂热不安而误事,或抑郁不乐而殒命。告诫世上好玩相术的人士,不可不慎。限于史料,张憬藏是否也曾困于仕途,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既能游冶于官场,而且还相中了几位当朝宰相,他的日子断不会过得窘迫。他是否有相术著作流传于世,现在还没有史料可以推论。
孙思邈生于581年,卒于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道教学者。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精通老庄百家之学,尤精医学及阴阳、推步。他长期居住在终南山,不慕名利,闭门著作,为人治病,后人尊为"药王"。
孙思邈以医学着称于世,但他对相学也有相当的研究。他对相术的最大贡献,在于把医学原理揆之于社会人事,从医理上把握人的命运前程。
相术的基本原理在于认为天人一致,人的生成、生理结构、生理功能与天相副,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宇宙轨道,逆之则祸生命舛。孙思邈更进一步从医学角度阐述了这一相学理论。据《新唐书,隐逸》载,初唐"文坛四杰"之一卢照邻跟随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一次,卢患了重病,百治不愈,便问诊于孙思邈,孙一边给他治病,一边讲了一通天理人事的学问:"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雪霜,张为虹蜕,天常数也。人之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失为蒸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竭则焦槁,发乎面,动乎形。天地亦然,五纬缩赢,孛彗飞流,其危诊也;寒暑不时,其蒸否也;石立土踊,是其瘤赘;山崩土陷,是其痫疽;奔风暴风雨其喘乏,川渎竭涸其焦槁。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
孙思邈认为,人的形体气色与天之和怒凝张都遵循同步一致的行程,都是以^阳用其形,阴用其精"为生命的构件和表现形式。阴阳之道是天地人事必须遵守的原则,不可有些微的偏离,否则,人体会发生热、寒、瘤赘、痫疽的疾病,以及喘乏、焦槁之类的症候;天地也会像人病一样发生不规则的运动。而且,人体的这种变化,一定会"发乎面,动乎形",这既有利于诊治疾病,还可引用到相术方面的观察。
照邻又问:"人事奈何?"孙思邈回答说:"心之为君,君尚恭,故欲小。《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曰'不为利回,不为义疢,,方之谓也。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易》曰'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因为人与天地同生同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人事"自然离不开天地宇宙的运动规律,所以,中国的哲学、医学,乃至相学都非常重视天地、人事的关系,所谓"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孙思邈认为,在社会人事方面,心小胆大是至关重要的。心小,就是凡事要谨慎小心,不可莽撞浮躁,须认真审察思考后,才能行动;胆大,就是遇事要果断速决,如将领率兵攻城,稍有迟疑,就会坐失良机。胆大并不是蛮干胡为,必须以心小为前提。人的品行如果能达到"仁"、"智"的高度,其行为当为"地之象",正直公允,不慕名利之诱,不为主持正义而内疚,"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韩非子,解老》〉;当为"天之象",融会贯通而不偏执,看到时机成熟就立刻行动,不再作无谓的等待。心如明镜,遇物便了。
把人置于天地宇宙之内,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必须遵循大自然的法则, 这是相术最初的出发点。正如《太清神鉴,说歌》所说:"道为貌兮天与形,默授阴阳禀性情;阴阳之气天地真,化出尘寰几样人;五岳四渎皆有神,金木水火土为分;君须识取造化理,相逢始可论人伦。"人的身体内部的变化、疾病必然通过形体表现出来,这正如风雷电雨、山崩潮涨是天地运动的形态一样。通过形体进行观察,是中医诊病的第一步,更是相术的主要途径。因此,相术与医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医相同源之说并不过分。更进一步说,因为人作为群体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必然有各种各样的伦理关系,同样把伦理作为重要理论支柱的相术认为,人除了顺应大自然的法则外,还必须协调、遵守现实中的人伦标准。从以上孙思邈的论述来看,作为一个医学家,他深深知道形体气色之于诊病的重要性,但不仅仅于此,作为一个相术家,他更加明了,形体症候只是一个观察角度和手段,要准确地判断个人的命运前程,还必须把社会人事作为一个重要参照系。这是孙思邈作为一个大相师的独特之处。
孙思邈有这样高深的医理、相理造诣,他的看相实践因此而显得很"神验,,。孙处约曾请他为自己的儿子看相,孙思邈逐个看了 一番,说:"俊先显,侑晚贵,佺祸在执兵。"后来果然应验了。太子詹事卢齐卿还很小的时候,孙就说他"后五十年位方伯,吾孙为属吏,愿自爱",这时,孙思邈的孙子孙溥还未出生呢。后来,齐卿当了徐州刺史,孙溥果然在他属下当了一个县丞。孙思邈的相术功夫,真是难以令人置信。
麻衣道者宋道人。与陈抟隐居于华山石室中,不知其姓名,"麻衣",当为其号。《改良校正麻衣先生神相编》云:"麻衣,古之异人,隐其姓名,以此为弓-。,,麻衣道者的生平事迹只见于一些零星的材料。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七载:"钱若水为举子时,见陈希夷于华山。希夷曰:'明日当再来。,若水如期往,见有一老僧与希夷拥地炉坐。僧熟视若水,久之不语,以火着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中勇退人也。'若水辞去,希夷不复留。后若水登科为枢密副使,年才四十致政。希夷初谓若水有仙风道骨,意未决,命老僧者观之。僧云'做不得',故不复留。然急流中勇退,去神仙不远矣。老僧者,麻衣道者也。
邵伯温为宋哲宗时人,其言颇为可信。考北宋前相书,特别是距宋较近的著作,如后周王朴《太清神鉴》等,均^"麻衣道者"之语,而后来多数相书均称陈抟〔希夷)曾师"麻衣",由此推论,麻衣道者大抵为五代末北宋初人。
从邵氏一段文字来看,钱若水生就"仙风道骨"的形貌精神,乃决定"举子,也不做了 , 一心要陈抟收为弟子,陈抟因有麻衣师傅在,自己不好作主,只好叫若水"明日当再来"。待麻衣仔细地观察了若水的神情形貌,不言不语,貌图 赖 嘛 若仙人地在地上画"做不得"三字,大概觉得若水尘缘未断,怎么可以隐居山林,修炼丹术呢?若水如其所言,归居凡尘,后来果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麻衣这种神情举动,真是表现出大相师出神入化的风度。
从陈抟善服气、辟谷、黄白之术的情况来看,其师傅无疑是这方面的专家,作为一个道士 ,其精研水平可谓无与伦比,真正是"仙风道骨"。他的相术亦甚精湛,加之是相术大师陈抟的师傅,后人对他的相术不免有神化的地方。据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七:"河南节度使李守正叛周,高祖为枢密使讨之。有麻衣道者谓赵普曰:《城下有三天子气,守正安得久?,未几城破。先是,守正子妇,符彦卿女也,相者谓贵不可言,守正曰:^有妇如此,吾可知矣。,叛意乃决。城破,举家自焚,符氏坐堂上不动,兵入,叱之曰:'吾父与郭公有旧,汝辈不可以无礼见加。'或白公,命柴世宗纳之,后为皇后。'三天子气,者,周高祖、柴世宗、本朝高祖同在军中也。麻衣道者,其异人乎?"这个传说就颇富传奇色彩,大概麻衣道者给周高袓郭威、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看过相,才会得出类乎"异人"的结论。
可惜的是,麻衣道人的看相"神话"史书记载极少,我们难于再睹他的"神技,,。不过,关于他的相术水平,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在相术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麻衣神相全编》,此书简称《麻衣神相》、《麻衣相法》,或称《麻衣先生神相编》,简称《麻衣相》。顾名思义,这部书传说为麻衣道者所作,是麻衣道者对相术的重要贡献。
但有些相术研究者对此也提出过怀疑,他们根据有关资料,认为此书是后人托名而作。清代陆泫崇认为:"后人皆以麻衣为号相传也。"清人倪岳在《神相全编考》中也说:"近世口传相人之书,皆宗麻衣道者。"今本《麻衣相法》卷四有"麻衣仙翁"之语,作者自谓断不如此;又言麻衣深冬之时,在华山石室,拥炉教希夷,希夷如期而往,麻衣不用言语,只用火箸写字于炉灰中,默授希夷,麻衣只作《神异赋》、《金锁赋》、《银匙赋》三篇相术作品。据传麻衣道者还着有《麻衣道者正易必法》,但不可考。此书也注明陈希夷"受并消息"。据此而论,《麻衣相法》大概初为陈希夷整理,后人不断增附而成。
到了清代,据《水镜集》、《相理衡真》诸书所说,清末民初,《麻衣相法》己广为流传,但仍在不断增释,增订本不断出现,如清武英殿修订的《麻衣相法》、陆泫崇校编的《校正增释合并麻衣先生神相编》等。
麻衣道者是中国相术史上的一代神相,关于他的传说颇多,后代相士托其名而着书亦不足为怪。陈抟〔? 一989年)五代、宋初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据《宋史,隐逸》载,陈抟四五岁时,曾在淌水岸边嬉戏,遇一中年妇女以乳汁喂他,从此以后,变得非常聪明灵秀。年龄稍长,博览经史百家之言,过目成诵,并以诗文闻名于邻里。后唐长兴年间,赴考进士,落第而归。从
此"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最后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好黄白之术,读《易》手不释卷。太平兴国九年,宋太宗钦佩他"独善其身,不干势利"的"方士"精神,待之甚厚,乃赐号"希夷先生",并修茸他驻止的云台观,经常与他"属和诗赋"。不过,陈抟一心留恋山林,几个月后,太宗只好把他"放还山"。
陈抟的相术是跟麻衣道者学的,真是名师出高徒,陈抟几经努力,成为宋代继麻衣道者之后的大相师。陈抟的相术融合了其道家方术,所以也像麻衣相术一样,颇有神奇的色彩。传说他曾给赵匡凰看过相,说赵有天子之相,后陈抟骑骡入汴州,途中听说太袓即位,乃大笑坠地,说"天下于是定矣"。据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七:……帝(宋太宗)以其善相人也,遣诣南衙见真宗。及门亟还。及问其故,曰:'王门斯役皆将相也,何必见王?'建储之议遂定。"这两次看相在后世相术界是极有口碑的,陈抟的相术水平由此也可见一斑。特别是相真宗一段, 相了厮役,不必再去相王,这种相术逻辑得自于精深的相理和丰富的经验,远非一般相士所可企及。
《宋稗类钞》载:张乖崖饱学诗书,"欲夺大魁",由于科场舞弊,"状元"感竟落胡旦之手,"公愤然毁裂衣冠,欲学道于陈希夷抟,趋豹林谷以子弟事之, 决无仕志。希夷善风褴,一见之,谓曰:'子当为贵公卿,一生辛苦……此地非楼憩之所。,乖崖坚乞入道,陈曰:4子性度明躁,安可入道?,果后二年及第。希夷以诗遗之云:'征吴入蜀是寻常,鼎沸笙歌救火忙。乞得江南佳丽地,却应多谢脑边疮。,初不甚晓,后果两入蜀,定王均、李顺之乱;又急移余杭,剪左道僧绍佗妖蛊之叛。此征吴入蜀之验也。屡乞闲地,朝廷终不允。因脑疮,乞金陵养疾,方许之"。又据《邵氏闻见录》卷七:"种先生放,字明逸,隐居终南山豹林谷,闻华山陈希夷先生之风,往见之。希夷先生一日令洒扫庭除,曰:'当有嘉宾至。'明逸作樵夫拜庭下,希夷挽之而上曰:'君岂樵者?二十年后当为显官,名声闻于天下。'明逸曰:'某以道义来,官禄非所问也。,希夷笑曰:'人之贵贱,莫不有命。贵者不可为贱,亦犹贱者不可为贵也。君骨相当尔,虽晦迹山林,恐竟不能安,异日自知之。,后明逸在真庙朝以司谏赴召,帝携其手登龙图阁,论天下事。盖眷遇如此。及辞归山,迁谏议大夫,东封改给事中,西祀改工部侍郎。希夷又谓明逸曰:'君不娶,可得中寿。'明逸从之,至六十岁卒。 
以上两则故事,不论是张乖崖还是种放,看来都有矢志隐逸的心愿,只是由于"性度明躁"、"骨相当尔",没有道家缘孽,经陈抟看破劝阻,才一展雄风,"名声闻于天下"。陈抟的眼力,可谓锐利透彻,射穿云汉。陈抟的著作有《无极图》、《先天图》、《指玄篇》、《三峰寓言》等,均为理学、养丹方面的精深之作。另有诗600余首。
相术史上有《心相篇》一卷,旧题陈抟撰。清陈宏谋《训俗遣规》辑录此书,题语云:"兹以心相名编,谓相从心生,心有善恶,有厚薄,而相之休咎系焉。"苏文擢着有《陈希夷〈心相篇〉述疏》,颇有参考价值。袁珙0334—1410年)字廷玉,鄞〔今浙江宁波)人。是元末明初最著名的相术大师。
袁珙生于书宦人家,高祖袁镛,为宋朝进士,父袁士元,官至翰林检阅官。他小时候禀赋聪颖,行为不俗,而诗文皆有声誉。据《明史,方伎》载,袁珙的相术是跟一位僧人学的。有一次,他乘船出海,到一个名叫洛伽山的胜地游玩,在山上,巧遇异僧别古崖,这个僧人精于相术, 见袁珙相貌不凡,谦恭敏捷,就把平生学识传授给他。别古崖的相术与一般相师不同,他教袁珙时,先让他抬头直视太阳,至眼花目眩,再让他在暗室中分辨红豆白豆;又在夜间把五色丝缕悬挂在窗外,让袁珙乘着月光说出丝缕的颜色。有了这种基本功后,别古崖才教袁珙相人。其方法是晚上点燃两柱火炬, 观察人的形状气色,再配合这个人的出生年月,这样相人,准确无误,"百无一谬。
袁珙的相术在元末已经相当有名,"所相士大夫数十百,其于死生祸福, 迟速大小,并刻时日,无不奇中"。元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慕袁珙盛名,由福建乘船来拜访袁珙,请袁珙指示仕途前程。袁珙对他说:"公神气严肃,举动风生,大贵验也。但印堂司空有赤气,到官一百十四日当夺印。然守正秉忠,名垂后世,愿自勉。',印堂,相术家所谓"十三部位"之一,在两眉中间、中正之下、山根之上。司空,位置在前额的正中。相术家以印堂、司空的形状气色附会一个人的官禄。普化帖木儿后来到江浙署台事,果然被张士诚强逼夺印,普氏抵抗而死。
袁珙又相江西宪副程徐,说"君帝座上黄紫再见,千日内有二美除。但冷笑无情,非忠节相也"。程徐一年后升为兵部侍郎,不久官拜尚书,再过一年降于明朝,官吏部侍郎。这些际遇,确实在"千日内"。又相陶凯,说"君五岳朝揖而气色未开,五星分明而光泽未见,宜藏器待时。不十年以文进,为异代臣,宫二品,其在荆、扬乎"。五岳,指面部的五个部位:前额南岳衡山,下巴北岳恒山,左颧东岳庐山,右颧西岳华山,鼻子中岳庐山,"五岳朝揖"被称为事业有成的贵相;五星,前额火星,鼻子土星,嘴水星, 右耳金星,右耳木星,相术家称五星分明而未照,初虽贱后必贵。陶凯后果为明朝礼部尚书、湖广行省参政。
到了明初,袁珙声名大噪,深入人心,其中最令相士们津津乐道的是,据说他曾给明成祖朱捸看过相。据《明史》载,姚广孝非常迷信袁珙的相术,并把他推荐给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袁珙被召至北平,看见燕王夹杂在卫士之中,操练弓矢,在肆中饮酒作乐,马上趋前下跪,说:"殿下何轻身至此?"卫士们都笑他荒唐无稽,燕王见他表情肃然,便起来把他召进宫中,袁珙继续说:"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室矣。,,又说刚才在酒肆中的校卒将来都是公侯将帅。时朱允坟为帝,号建文,这个燕王早怀不臣之心,听了袁珙一番"高论",心中暗喜,却又担心他到处乱说,所以急忙"遣之还",把他送回嵩山寺中。后来燕王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南下,登下帝位。于是召袁珙至宫中,封了他一个"太常寺丞","赐冠服、鞍马、文绮、宝钞及居第"。袁珙却与爱恋山林的陈抟不一样,这些宝物统统拜受,穿着官服,骑着骏马,来往于大常寺与华屋之间,好--副"官相"模样。
看相的内容遍及全身,大及形体,小及毫毛。袁珙还有一个相乳的故事。《明史,金忠传》载,金忠未发迹时,曾与袁珙交游,有一次,金妻抱着婴儿喂奶,袁珙看见金妻乳房,曰:"夫人当大贵。"后金忠官至兵部尚书,夫荣妻贵。袁珙不但相人形貌,还能细察人心,"人不畏义,而畏祸患,往往因其不善导之以善,从而改行者甚众"。因为他本人就"孝友端厚,待族党有恩",所以劝人为善是其心志。
袁珙晚年住在鄞城西郊,在屋舍周遭种柳成荫,自号柳庄居士。永乐八年0410年〕76岁而卒,永乐皇帝赠祭葬,并赠"太常少卿"。袁珙撰有《柳庄集》,后来流行于世的《柳庄相法》系后人假托,并非袁珙所撰。袁忠彻字静思,袁珙之子。幼传父术,也是明代的大相师。
据《明史,方伎》载,燕王召袁珙谒见的时候,忠彻的相术水平已相当精深,他跟着父亲来到北平,得到燕王赐宴,席间,燕王想看看忠彻的相术本领, 命他给陪宴的诸文武官员看相,忠彻有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自然不放过。
他一眼望过去,从容说道,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气浮,布政使张莴面方五小,行步如蛇,都指挥谢贵臃肿,肥而气短,都督耿谳颧骨插鬓,色如飞火,金都御史景清身短声雄,这些人按照相法,必遭"刑死"。燕王听了之后大喜,愈加坚定了反叛的信念。后来燕王即帝位,袁珙均有赏赉,忠彻被召授鸿胪寺序明成袓对忠彻颇赏识,不久忠彻迁尚宝寺丞,按着改任中书舍人。曾随成祖北巡,路上论人谈命,尽吐珠玑,以至成祖把臂相询,关系更为密切。北巡回来后,有一次,成祖屏退左右,密询武臣朱福、朱能、张辅、李远、柳升、陈懋、薛禄,文臣姚广孝、夏原吉、蹇义以及金忠、方宾、吴中、李庆等人的福祸前程,后来"皆验"。
唐代相术的风行,关系权力的得失,以至官员们不但自己找相士看相,还请相士指明下属、同僚的命相,以求就福避祸,没想到,这种流弊竟延至明代, 连当朝皇帝明成祖也要请忠彻来帮助了解臣子的命运。这又可见明朝相术的境遇了 。明成祖夺了帝位后,建文帝不知去向,这成了成祖的隐忧,担心建文帝最终要来找他的麻烦,因此曾四处派人去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他派郑和下西洋,据说也有这样的目的。建文帝没有找到,成祖始终不踏实。袁珙曾说他"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这坚定了他篡位的信心,以至后来终于成功。即位后,如何使帝位安稳,如何处理君臣关系,依靠袁珙父子的相术看来是他的一个重要措施。
袁忠彻当了九年的中书舍人,复位尚宝司丞,"进少卿"。有这样一位迷信相术的皇帝,大相师忠彻的官职可以说是越做越高,越做越稳。这在相术史上也是少见的。"帝识忠彻于藩邸,故待异于外臣。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这种"亲密",表面上是君臣关系,骨子里是相师与相客的关系。忠彻的相术方法与其父一样,关于他相术神验的传说:"逸事"很多,俱见于一些稗海小说。他曾相王文,说王"面无人色,法曰沥血头",相于谦,说于"目常上视,法曰望刀眼",后王文、于谦果然成了刀下之鬼。
袁珙把相术传给了忠彻,却没有把自己的谨厚方良留给儿子。忠彻为人大异其父,性情阴险,心胸狭窄。他与群臣有了矛盾,即利用与成祖的特殊关系进行中伤,特别可恶的是,他的诬陷手段就是相术,"与群臣有隙,即缘相法于上前锜龁之"。以相术得宠,以相术害人,这又是忠彻的一大特色。忠彻的前半生得成祖眷顾,可谓春风得意相师爷,可50岁以后就颇不如意,原因是"尝坐事下吏罚赎。正统中,复坐事下吏休致"。这两次"坐事获罪" 的时间前后20余年,大相师也乖于命运,不再趾高气扬了。忠彻颇好读书,曾将关于相术的见解编撰成《人相大成》等书。83岁而卒。他死后,成袓不再给他什么祭葬之类的厚赐,这一点又不如其父的"荣耀"。
2、相士素描
学问出身中国古代相士的成分相当复杂,他们既有"专业"与"业余"之分,又有雅俗不同的以着重理论研究的"书房派"和以卖技敛财为旨的"江湖派"之别。就专职相人来看,他们中间既有封建士阶层、僧道之徒,又有世袭相承为湖口计的江湖术士之流,业余的相士, 一般有正当的生计,或帝王将相,或文人雅士,或农商百工,他们在闲睱之余,以谈相术为雅事,以相术来谈个人际遇,其中有的人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据载,齐高宗、唐玄宗、宋仁宗、元太祖、明成祖等"明王"都颇解相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饮酒吟诗之余, 道听途说,竟然也会看相,《水镜集》就载有一个令人惊异的相例: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还是一个兵卒时,李白就对别人说:"此壮士眉长入鬓,目光射人,面起重城,声响隔山皆闻,此乃形神骨力有余,他日必位极人臣。,, 从李白下的判语来看,他的相术可以说是趋于"专业"水平了 。宋代文豪苏轼、欧阳修在官宦之余,唱酬之间,也对相术有兴趣。苏轼《仇池笔记》载:"欧阳文忠公尝言少时有僧相我,耳白于面,名满天下,唇不着齿,无事得谤,其言颇验。耳白于面,则众所共见;唇不着齿,余亦不敢问公,不知其何如也。,, :苏轼还好与相士交游,讨论命运之休咎。他对相士程杰颇为赞赏,作诗^ 《赠善相程杰》一首,赞扬相士为"心传异学不谋身,自要清时阅缙绅"。贵官i 显达、文豪雅士未能免俗,加入看相的潮流;至于一般的官吏文人、农夫渔樵,i 谈相术的就更多了。人们怀着不同的动机,纷纷卷入这一行当。皇宫豪门,帝, 都街巿,山乡僻野,到处可见相人的身影,到处可闻这种能"蛊人之心,而落人之魂"的喁喁之声。
由于相术的理解、掌握、运用需要哲学、医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需要丰富的阅历和察言观色、能言善辩的能力,所以善操此行的相士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就是那些从小饱学诗书,巴望科场得意、仕途富贵的人。这些"以天下为己任",自诩"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的士阶层怎么走向自己的反面,沦落于世俗社会,操起这一末流小道的相术呢?汉代贾谊曾说:"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这句话颇能概括这类相人曲折的人生道路和凄楚难言的心境。他们本来数载寒窗,面壁攻读的目的是为了日后显达,经世济民,所谓"读书而达,固可身列庙堂,为苍生造福"。但现实生活却把他们的理想打成碎片,不合理的选官制度,徇私舞弊的科场作风,迫使大批的知识分子无法实现平生抱负;黑暗的官场内幕,残酷的权力倾轧,往往又使一些正直的封建知识分子不屑进入官场,以保持自己人品的清白和精神上的洒脱。不论是"不能致仕"还是"不屑官场",这两种人除了愁苦无状或寄情山水,还有许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生计问题,一是精神寄托,"不能致仕"的除了满腹经伦, 可谓一无用处;"不屑官场"的可能不必为生计发愁,然而吟风弄月之余,顺应流俗,也是自然。结果是操相术者有之,谈相术者有之,渐渐有了 一支以这类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相术队伍。
仔细分析,又可以将操相术的知识分子分成几类:
第一,科场失意后,操相术为业。这类人最多。如果相术水平一般,则多流落于市井街头,以至于穷愁潦倒,一副寒酸相,有的竟变为势利眼,靠油嘴滑舌养家湖口;如果相术精深,则是另一番光景,一来可寓居一处,靠声誉来招徕相客,不必捱风吹雨淋、街头踽踽之苦,而且日子过得虽不殷实,却也不必为三餐发愁;如被官宦人家看中,召入家中作谋士,那日子就更不一般了。唐宋之际, 显宦名士延请相士成风,一些相士竟然也客随主贵了。《宋稗类钞》云:"张仆射齐贤漕江南日,以书荐王冀公于钱希白,钱时以才名独步馆阁,适延一术士于邸。这客通谒,王局^^门下,厉声诟阍人。术者遥闻之,谓钱曰:'此不知何人。若形势相称,世无此贵者,但恐形不副声耳。愿延入,使某一见。,"能与钱希白一起辨形迎客,这位术者看来是混得不错的。
第二,科场失意后,不再混迹红尘,而是遁入空门,隐居山林,在精研佛学道义的同时,亦对相术有精深的见解。这类人以性情修养、解救众生为务,他们给人看相只是给人指示迷途,一般并不收命金。唐代释泓,宋代麻衣道者、陈抟等名相师就属此类。最典型的是陈抟,后唐长兴年间,陈抟曾锐意进取,不幸落第而归,从此就断了仕进的念头,一心在方术上下工夫。我国民间关于僧人道士看相神验的传说颇多,实在是这一类人的生活写照。
第三,也有一类相士是出生于书宦人家,自己也是仕途得意。如袁珙高袓袁镛就是进士出身,父亲士元官至翰林检阅官。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自是熏陶出一种官宦意识,所以袁珙属意仕途,并借助相术的功夫,终于谋得太常寺丞的官职。又如《玉管照神局》一书的作者南唐宋齐丘,幼好学工属文,步入仕途后,累迁右仆射平章事、司徒、太保中书令等职。金代相术家张行简乃大定十九年进士,累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太子太傅。在官政空暇,张行简从事相学研究,撰写了为相术家所宗奉的《人伦大统赋》。不过,在整个相士队伍中, 这一类幸运儿可谓少之又少了。
第四,名师相传。有一类知识分子原本也是发奋读书,以求显达的。但中途受别人的影响,改学易于谋生,有时甚至可以显扬富贵的相术。就师傅而言, 由于残酷的生存竞争,有些相士把自己的命诀学问视为饭碗,视之为"天机"、"秘藏",轻易不授于人,必传之于亲,授之于故,"有得之者秘录珍藏,不啻隋珠下玉"。破纳云谷山人《神相铁关刀,序》云"予隐江右大安山华阳寺中,得异人示予以书,曰:'子有慧夙,具灵根,得此可以遨游山水,相天下士也。独不宜刊刻传人。此书名曰泄天机,传人轻泄,遭天谴也……,余归而藏之寺中,誓不敢泄,吾徒莫为轻玩也"。这段话可以说是这种神秘心理的最好表白。唐代袁天纲与袁客师、明代袁珙与袁忠彻都是父子相承,相师没有子嗣的,必寻找有特异禀赋与素养的人才放心传授,后唐僧人周玄豺"其师有知人之鉴,从游十年,不惮辛苦,遂传其秘",可谓来之不易。据载,清代进士、道光年间官至户部尚书的莫和,有异才,精于相术,一次下朝谒客,途中遇到一名举子,相貌殊异,就叫从者将他邀到官邸,对他说,看他的面相,举进士毫无指望,但老夫的相术,又唯他可传,他考试落第后,不妨再来。这位举子果然科举落第,只好来见莫和,从此两人一同探究相术,遇有客人来,莫和就叫这位举子藏在屏后观之,然后,两人交换各自的看相结果,反复比较,数年后,这人得莫和真传,"遂以相术着称于时"。
事实上,包括陈抟、袁珙等著名相师在内的看相专家都是得自师传,"从师学艺"成了相术行业学问出身的主要渠道。
(二)人格特征相士的人格特征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
首先,由于相士从小染目诗书,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特别是儒家正统观念成了他们为人处世的规范,这使他们在人格上与一般知识分子大体无异。但由于相术综合了哲学、医学、逻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广泛的社会阅历,一般相士在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诸方面比一般知识分子具有更锐利的眼光和更全面的态度;随着相术与儒、佛、道的进一步糅合,相士又吸收了佛家因果报应、道家无为无不为的人生观,并把这种人生观渗透到他们的言行举止^看相之中。相士因为有"异术",不论是"专职"
还是"业余",都被社会各界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行当,亨受特殊的待遇,承受特殊的评语,因之形成了相士的特殊的职业心理和职业道德。
基于以上的原因,相士作为一种独特行业的人士,他们把以下几点作为自己的追求:学问要精深,不至于误人误己;人品要忠厚严谨,听、视、言、动要符合礼仪,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特别的情况下在征得相客同意时除外);为人要廉洁,见利思仁,临财不苟得,不以伪言欺人;要尽劝勉之道,以利国家和社会;要治生济贫,不要嫌贫谄富;言语要忠实而忌阿谀,要雅训而忌卑陋,要从容而忌急躁。特别是佛教盛行以后,相士劝人为善成了一种普遍的职业道德。关于这一类的看相故事遍载史籍。《宋稗类钞》就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丁晋公本吴人,其孙徙居建安,资产豪盛。子弟中名澡者,少年俊爽,负才气,酷嗜赌博,虽常获胜,然随手荡折于狎游。厥父屡训责之,殊无悛心。父怒,因缚空室,绝其饮馔,饥困频死。家老妪怜之,破壁使之窜。父喜其去,亦不问,但谓其必陨沟壑。堤假贷族党,得旅费径入京师,补试太学预贡籍,熙宁九年,南省奏名。"相国寺一相士以技显,其肆如市。堤往访之。士曰:4君气色极佳,吾阅人无如君者,当擢巍第。,即大书于壁曰:'今岁状元是丁;是,,堤益自负,而所好固如。昔时同榜有两蜀士,皆多资,亦好博,?是婉转钩致,延之酒楼上,仍令仆携博具立于侧,蜀士见之而笑,遂戏于小阁,始约以万钱为率。戏酣志猛,各不敢中止。累而止之,煶于此技得奇法,是日所赢六百万,为数算取以归邸。"又两日,复至相士肆。士惊曰:《君今日气色大非前比,魁选岂复望?误我术矣! , ?是请其说。士曰:'相人先观天庭,顷黄明泽则吉,今枯燥且黑,得非设心不善,为牟利之举,以负神明哉!"是涑然,尽以实告,曰:'然则悉以反之, 可乎? '士曰:'既已发心,冥冥知之矣。果能悔过,尚可占甲科,居五人以下也。"是亟求蜀士,还其所得大半。迨庭策唱名,徐锋首名,堤为第六。',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丁?是不听父教,却尽信相士之言。相士说他该是状元的命相,他不思进取,反而有恃无恐,以至颜色大变,后来听了相士的劝告,才占甲科第六。相士劝人为善,表示了佛教的人生态度。
一部分不屑于官场,或遭受过各种现实生活打击的相士则表现出孤高傲世、超脱尘俗的品格。他们隐迹山林,流连江湖,不慕名利,人世相人,往往直指美丑善恶,不为金钱所动。麻衣道者、陈抟之流就是这类相士的典型代表。
其次,绝大多数相士都是事业失意,生活窘迫的人,这样,在金钱面前,要恪守相术人士所共同奉行的职业准则已是非常艰难,大多数的情况是,为了功名利禄,不惜巧言令色,危言耸听,诈骗钱财,在人格上表现为十分卑琐奸滑,为士人所不齿。
有些相士或文场失利,或仕途无门,确实感到前程渺茫,但追求人间富贵的初衷并没有改变,他们选择了相术,并进行了精深的研究,以此为职业,除了解决温饱问题,还不时地寻找机会,以博取科场上所得不到的富贵。对于一般的相客,他们认为其相貌"无甚可取"的,则轻轻地美言几句,换取几吊铜钱去"沽酒自酌",如果遇到"贵相"之人,再参照当时的社会情形,审时度势,认定此人有发达之日,则一味夤缘,说上"苟富贵无相忘"的话,以求日后沾点光。据《南史,宋武帝纪》载,宋武帝微时,有晋陵人韦叟善相术,恒修叫他给后来的宋武帝刘裕看相,看能否得州官。韦叟当面说宋武帝当得边州刺史,暗中又悄悄告诉宋武帝说"君相贵不可言",宋武帝心领神会,笑着说:"若中,当为司马。"宋武帝真的当上皇帝后,韦叟马上找上门来要求兑现前约,说"成王不负桐叶之言,公亦应不忘司马之言,今不敢希镇军司马,愿得领军佐足矣。"宋武帝见他死乞白赖的样子,只好如约。韦叟这种厚着脸皮讨价还价的无赖相,正是这一类相士的绝妙写照。
当然,有这种"巧遇真龙天子"的相士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相士或开铺设肆,或摇铃鼓铎,以给一般人看相为主。这类人命运坎坷,饱尝世态炎凉, 是相士阶层中成员最多、待遇最糟的;由于生活在社会底层,"阅人无数",这类相士逐步沦为不讲道德、出尔反尔、狡辩滑舌的无赖之徒,利用世人的迷信心理,凭三寸不烂之舌,不择手段索取命金。鲁迅先生曾给这类相士画过像,他说,命相术士之流"对于主顾,肯断定他们穷到底的是很少的,即使有,大家的学说又不能相一致,甲说当穷,乙却说当富,这就使穷人不能确信他将来的命运。^ (见《花边文学》〉相士只不过是揣摩人们欲改变命运,弃贫奔富的心理,花言巧语,教无知的人们奉献金钱而已。
我们不妨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来看看这类相士的嘴脸。话说近代鄂东黄梅县城有个大财东杨百万,为了保住亿贯家财,意欲在军中寻找靠山,便将两个儿子送往军队中,可惜两个儿子"命相"不好,许久没有混出什么名堂来。杨百万无奈,只好请当地的相士赛刘基代为物色一个命相好的年轻人来当义子,继续送他去军中服役。赛刘基不久找来了一位名叫苏成龙的年轻人,大赞他的命相是大贵之人。这个赛刘基怎么说呢?
赛刘基指着十二宫分图说道:"先从苏成龙的命宫说起吧^命宫在两眉之间山根之上。此宫最宜丰隆平满,若再加上五岳朝归、三停平满,则可永保平生显达,官禄升迁,在五岳中,中岳为最尊,须高而隆,兼得东西二岳相朝应为吉……而苏成龙正是如此。当然,纵有五岳之高峻,而无水则不秀,因此四渎要深藏清洁,方为贵相,而苏成龙的四渎皆深藏清洁。再看他的五星、六曜、三才和三停,他均为正格,处处都显示出他是一副贵相。有诀云:左耳金星须要白,官爵终必获;口为水星须为红,贵显作三公;额阔须平中正满,官禄早早伴…… 他最为特别的是掌中的《岳符纹,……"他说着,又将《相法秘诀》翻掀了几页,指着一幅幅手掌图,继续说道:"这是二十四掌纹图。这是'带印纹',主身带印为太师。有诀云:掌上纹如带印形,前程合主有功名,莫言富贵非吾愿,自有清名作上卿。这便是'兵符纹',出将入相,昔日陈平有之,而苏成龙掌中正是此纹。诀云^兵符纹现掌中央,年少登科仕路长,节或定应权要位,功垂青史美名扬,……,'
杨百万听赛刘基这么一说,心中真是乐开了花,赶紧张罗一番,送苏成龙去吴佩孚军中当兵。可是,三年过去了,苏成龙还是个副营长,杨百万急得直跺脚。更糟的是,没多久,苏龙成拄着拐棍跑了回来一他挂彩了。杨百万气得直瞪眼,速速叫家丁把赛刘基找来,气急财坏地揪住赛刘基的胸襟,咆哮道:"你还有什么屁放!你还我的五百块袁大头来!,'
这个赛刘基可是经过不少场面的。哪里把杨百万放在眼里。他使劲地指开杨百万的手,大声说道:"你急什么嘛!我的相术绝对不会错。大不了是把他发迹的时间定限得太死了!三国的刘备两耳垂肩,双手过膝,从相法上讲是大富大贵之人,但是,在未遇诸葛亮之前,他却何等的窝囊!后来得诸葛亮辅佐, 才一日三变,最后成为国君……俗话说,命中有时便当有,命中无时莫强求。苏成龙注定要成大气候,只怪你让他错投了吴佩孚那个大草包!倘若是投到张作霖的名下,会是这种结局?你白花了五百块袁大头不能说明是苏成龙的相不好,更不是我的相术不高明,而是说明你的命运不佳……,,
瞧,多么高明的辩论家!赛刘基一番说古论今的滔滔之论,竟把自己幵脱得一干二净,反过来却说那个花了五百袁大头,怒气冲冲的杨百万命运不佳。真是强词夺理,气焰嚣张至极。果然,杨百万一下子被他镇住了。赛刘基见他变了脸色,便也改换口气说道:"当然,你也不必马上又给他花钱买官了,还是让我再去给他看看相,假如他的相机未变,再行动不迟。,'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杨百万当然只有听他的了。他用一种十分平和的语气说道,"对,还是请你再去看看,免得又把钱往水里丢!
赛刘基可以说是这类油腔滑调的相士的典型代表。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够混到命金,什么脸皮、形象、人格统统可以不要,强词夺理、死乞白赖、危言鸷听、出尔反尔、声张东西,其手法多样,诡计多端。可笑的是,对相理似懂非懂, 迷信至极的杨百万们多的是,这类相士始终有生意可"谈",杨百万们费了金钱,买到的是一顿欺骗,可是还要百般地多谢相士。相士在偷笑,不费吹灰之力,若干命金便到手;相客亦窃喜,不过费几个钱,却赚得一副好容颜。世道如此,相术焉能不盛?
社会地位相士的社会地位随着各时代对相术的厚爱薄待而有所不同。唐宋是相术的迷狂时代,一般相士设肆街头,常常"其门如市",相士的收入亦颇可观。据《帙贵耳录》载:^临客中瓦在御街中,士大夫必游之地,天下术士皆聚焉。凡挟术者易得厚获而来。"因此,这时的相士经济收入不薄,过着较优裕的生活。如果相术不为时人所好,相士的生活水准自然一落千丈。据《金史,宗望传》记载,大定十二年("力年)之诏"自今宗室宗女有属籍者, 及官三品者,除占问嫁娶、修造、葬事,不得推算相命。违者徒三年,重者从重"。不过,像金代这样的做法在整个相术史上是极少见的。一般来说,相士的经济地位颇有令人羡慕之处,他们不过是动动口舌,像煞一个通古知今的预测家,然看算一命,少则百十钱,多则数金,也可用布帛之类实物充资。诚如皮曰休所谈到的"自称精于子卿、唐举之术,取其金,则易于反掌耳"。不少人因此暴发为巨富之人。那些声誉较着的相士,也就十分地讲究"行头","皆具衣冠",服饰华美,陈设精致,接人待物,温文尔雅,不亢不卑,举止得体,一副绅士派头,绝没有落魄文人那种穷酸气。但绝大多数命运不好的相士自然就没有这么神气了。这类相士四处游荡,摇舌鼓腮,却没有固定的收入,以致蓬头垢面,衣着破烂,粗鄙不堪。这种江湖骗子式的相士自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在政治上,相术较精、际遇较好的相士自然又是另一种景象。他们利用统治阶层对相术的偏好,广泛地与上层社会交往,在社会上博取了相当的名誉、地位,形成了社会上、政治上一种特殊的阶层白衣卿相。他们往往成为各级统治者的人事顾问,通过看相手段,为官吏的升迁黜退出谋献策。如汉代太守法雄的儿子精于相术,于是特召诣京,帮助朝廷举荐人才,名臣胡广就是由于他的举荐而被提拔的。袁天纲这位大师也到京师当了唐太宗的顾问,他的相术是名闻朝野的,又极会奉承,"伺气色言语而行之",所以甚得太宗欢心。经他的形貌之说,提拔了不少官员。元朝对命相之士更为重视,把他们看成是一支重要的参谋力量。据《马可,波罗游i己》记载,元人中"约有五千名星占学家和占卜家,他们的衣食由皇帝供给"。元太祖是极好相术的,他当了皇帝后,又怎能忘记那位曾预言他有"天子之相"的相士呢?明太祖不仅自己请术士刘基为他看相,还向他请教杨宪的命相,看是否能当宰相;相师袁忠彻可以随自己的喜好在成祖面前中伤诬陷朝臣,可见忠彻在朝廷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这样一来,相士的一番鼓捣,往往可以左右和影响国家的政治、军机大事及至个人的荣辱迁谪。
相士 一旦出了名,不仅利禄不尽,还可名垂青史,如史书中多把当朝著名相师收入列传中,使后人可一睹他们的风采。有的因此还封侯拜相,受到重用, 宠命优渥。如汉初的著名相师、河内老妪许负就被汉高祖封为"鸣雌亭侯"。
这类相士获得统治阶级的厚爱器重,自然是受宠不惊,过着优雅舒适的生活。一般官吏百姓对他们更是敬畏有加,岂敢稍有得罪?因为自己的小命、前程很可能就挂在相师爷的口上,怎不巴结讨好?但凭相师爷金口良言,没官的自然当官、官小的又更上一层楼。当个相师爷,好不自在。一般官员为了仕途上避凶就吉,往往找一个相士作政治上的帮手,这种相士差不多就是一个大管家,有性情非良的,也就阳奉阴违,作威作福,不可一世了。
白衣卿相的这种"成就",最大的原因固然是统治阶级的迷信,但与相士的看风使舵、搞政治投机也有很大的关系。相士们知道,靠街头市井设肆看相最多也就混个温饱,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寒窗苦读时的抱负,一定要投身于政治,利用相术这种看家本领在政治上打出一条路子来。相术只谈个人的自然命理,从不臧否时事,与社会政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相士要直接介入"国事"是不大可能的,唯有与那些管理国事的统治阶层发生联系,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相士一边云游四方,看相扬名,一边寻找机会,分析时事,看准一些有暴发可能的"潜龙卧虎"之人,通过看相手段,断言他们"贵不可言"的前程,为他们"起事"鼓气。而一旦"起事"成功,这些人自然忘不了相士的"先见之明",必要提携一番,相士也就径直走上了仕途,大相师袁珙的经历就是如此:朱棣还是燕王时,袁珙就说他"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等到朱捸起兵南下,即位为明成祖,袁珙被召到宫中,被封为"太常寺丞",一跃而为朝官。又如隋代的道士焦子顺以相术闻名,隋文帝杨坚未登位时,焦子顺悄悄地对他说,他的面相当为天子,应以自爱为是。杨坚后来轻而易
举地灭了才登基一载、年仅9岁的儿皇帝周献帝统治的周朝,取而代之,做了皇帝后,忘不了相士的点拨,便"以子顺为开府"。相士来和、张宾、董子华也在杨坚"龙潜"之时给他看过相,杨坚自然不会厚此薄彼。来和"坐致五品二十余年,,,张宾为华州刺史,子华为上仪同。真是弹冠相庆,皆大欢喜。如果看中的人并无"天子之相",只要预言他日后能高升,到时候他自然也会提拔一下给自己看过相的人。唐广德年间的相士孙生,为当万年尉的小官崔涣看相,断言他将来为上海刺史,并说了些"后当相忆"、"愿不相忘"之类的话,当然是希望沾点光。后来崔涣果然当上了上海剌史,对孙生感激不尽,专程去回了孙生, 这时孙生己死,于是崔涣便将孙生的儿子提拔为"牙将",并"以粟帛赈恤其家,,。这类相士随相客而贵,官吏亦借相士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可谓各得其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