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声音鉴《冰鉴-pg电子试玩免费

2020-03-08 作者:九星记

声音鉴·总论声音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声音实与五音相配,闻声相思,其人斯在。
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②。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③。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④
【注释】
①声音:这里所谓的“声音”,指的是人体内的发音器官受腹内气流的振动而发出的声响。从生理学和物理学角度看,“声音”仅仅是气流的运动引起专用带的振动发生的,是纯粹的生理和物理现象。古人则认为,“声音”的发生,有更重要的因素,即内在的精神和气的因素。内在的“神”和“气”作为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综合(统一)决定着声音的状况。古人认为,心动为性——“神”和“气”,性发为声。这就是说,声音的发生离不开自然之气(空气),更与内在的“性”密不可分。这是很有道理的。古人又认为,“声”与“音”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本质区别,如下文所言,“声主‘张’,寻发外见”,“音主‘敛’,寻歇处见”,“音者,声之余也”,这就是说,“声”来自于“物”,“音”则来自于“声”。声音有大小、长短、缓急、清浊之别,古人认为,这些都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②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声音,和天地之间的气一样,有清和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浮,浊者重而下沉。
③始于丹田,发于喉,转于舌,辨于齿,出于唇,实与五音相配:丹田。指人体脐下一寸半至三寸的部位。喉,这里是就人体的发音部位而言的,声音实际上发生于声带。辨于齿,意思是在牙齿这里发生清浊等变化、分野。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音。阴阳五行家认为:“五行散而为万物,人生万物之上,声亦辨其五音。”五音之中,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五音的具体特征是:宫声沉厚,商声和润,角声高畅,徵声焦烈,羽声圆急。古人认为,“人之禀五行之形,其声亦有五声之象”。所以,分辨五声必须与人的形体的五行特点结合起来,进行对应考察。古人还认为,声音的五行属性与人的形体的五行属性和特征相符合便为吉祥、富贵、良善,否则便为不吉或贫贱、凶恶。这六句话的意思是:声音起始于丹田,在喉头发出声响,经过舌头的转化,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变,最后从嘴唇那里发出,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相配合。
④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宁必一见决英雄哉:其,这里代声音。自成一家,即独具一格。不必,不一定。合调,与五音相合。斯,助词,无义。宁,难道。决,分辨;判断。英雄,这里的意思是究竟是不是英雄。这五句话的意思是:观人识人的时候,要去辨别他的独具一格的声音。他的声音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合,但是只要听到声音就要想到这个人,声音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所以闻其声即如见其人,不一定见到其人的庐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译文】
人的声音,跟天地之间的阴阳五行之气一样,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坠。声音起始于丹田,在喉头发出声响,至舌头那里发生转化,在牙齿那里发生清浊之变,最后经由嘴唇发出去,这一切都与宫、商、角、徵、羽五音密切配合。识人的时候,听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合,但是只要听到声音就要想到这个人,这样就会闻其声而知其人,所以不一定见到其庐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个英才还是庸才。
【智慧解析】
人生于天地之间,其声音各有不同,有的洪亮,有的沙哑,有的尖细,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属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声,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盘字正腔圆,有的人身材矮小,声音却非常洪亮,即日常所说的“声如洪钟”,有人生得高大魁梧,说起话来却细声细气,有气无力。古人对这些情况加以总结归纳,得出了一些规律。
实际上,现代生理学和物理学已经证明,声音的生理基础由肺、气管,喉头、声带,口腔、鼻腔三大部分构成,声音发生的动力是肺,肺决定气流量的大小,音量的大小主要由喉头和声带构成的颤动体系决定,音色主要取决于由口腔和鼻腔构成的共鸣器系统。
声音是物体震动激动空气而形成的,声音是听觉器官——耳的感觉。声音的音量有大小之分,音色的差异之别另有音高、音长之分。
人类的声音,由于人与人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先天禀赋不同,后天修养不同等而有很大差异,所以声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健康状况,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品格——他的雅与俗,智与愚,贵与贱(这里指人格修养),富与贫。
既然如此,那么声音便和人的命运(过去和现在的生存状况,还有未来的生存前景)有一定关系。
但是如果说声音能够决定人的命运,则未免虚妄不实。
成功的歌唱家,一般都有苦学苦练的经历,但是如果天赋不高,单靠苦学苦练,是不会成为歌唱家的。
古人历来是比较重视声音的,对此,我们作了深入的观察。在五行分配上,古人把声音分为:
金声,特点是和润悦耳;
木声,特点是高畅响亮;
水声,特点是时缓时急;
火声,特点是焦浊暴烈;
土声,特点是厚实高重。
古人对声音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系,也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
曾国藩承前人之说,认为人禀天地五行之气,其声音也有清浊之分,清者轻而上扬,浊者重而下沉,由是清者贵,浊者贱,道理说得很明白。
“始于丹田”句,作者认为,声音中上佳者,应是始发于“丹田”中的。丹田,在人身脐下三寸处(古之道家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说,这儿属其一)。
发于丹田的声音深雄厚重、韵致远响,是肾水充沛的表现。肾水充沛,身体自然健康,能胜福贵,因而主人福贵寿全。同时,这种丹田之气充沛,丹田之声洪亮悦耳,易引起共鸣效果,给人很舒服浑厚的感觉。
不好的声音,则是那种发于喉头,坠于舌齿之间的根基浅薄的声音。这种声音气不足,给人虚弱衰颓之感觉,为肾水不足的表现。
以人的声音来判人的命运,当然是不科学的。曾氏在本章尾又说到,“不必一一合调”,那自是又有不合规律一说了。
重要的还在于“闻声相思”,一个“思”字,说明识人仍不可呆板行事,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冰鉴》中所讲的是由人的音质和音色来判别人的命运,如能结合人的语言共同断之,应更全面。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由语言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的特点,这对一个人行事做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智慧典例】
孔子听音辨别人心事
声音辨人术是指通过声音来识别人才。浅层的理解,是指听到一个人的声音(不仅仅是说话的声音,也包括脚步声、笑声等),就能知道他是谁,前提必须是对此人的声音很熟悉,一般在朋友、亲人之间才能辨别,这只是辨别人的身份。高层次的理解,是由声音可听出一个人的心性品德、身高体重、学历身份、职业爱好等。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判断过程,既有经验的总结,又有灵感的涌动。声音可细分为声与音两个概念,既可由声来识人,又可由音来识人,但在实际运用中,多是由声音即两者同时来识别人。
声音最能陶冶性情,战鼓军号能使人精神抖擞,小鸟的啭鸣能让人心旷神怡。“声色犬马”,声音给我们带来的享受竟是排在首位的,就连人类的求偶活动也同鸟儿一样,是从婉转的声音开始的,所以人在青春期对各种甜言蜜语和流行歌曲的反应都很强烈。
从生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看,声音是气流冲击声带,声带受到振动引起空气振动而产生的,这既是一种生理现象,又是一种物理现象。但人的社会属性,又使人的声音有着精神和气质两方面的特性。声音的产生依靠自然之气(空气),也与内在的“性”密不可分。声音又与说话者当下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大小、轻重、缓急、长短、清浊都有变化,这与人的特性也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是闻声辨人的基础。
春秋时郑国大臣子产一次外出巡察,突然听到山那边传来妇女的悲恸哭声。随从面视子产,听候他的命令,准备救助,不料子产却命令他们立刻拘捕那名女子。随从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女子。当时她正在丈夫新坟前面哀哭亡夫。人生有三大悲: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可见该女子的可怜。以郑子产的英明,不会对此妇动粗,其中缘由,是因为郑子产的闻声辨人之术。郑子产解释说,那妇人的哭声,没有哀恸之情,反蓄恐惧之意,故疑其中有诈。审问的结果,果然是妇女与人通奸,谋害亲夫之故。
子产闻声辨人的技巧已是很高明了。但孔子也深谙此道,且似乎比子产还高出一筹。虽然孔子讲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但他凭外貌声色取人的功夫,实在是有过人的天分。
孔子在返还齐国的途中,听到非常哀切的哭声,他对左右讲:“此哭哀则哀矣,然非哀者之哀也。”碰到那个哀哭的人之后,才知道他叫丘吾子,又问其痛哭的原因,丘吾子说:“我少年时喜欢学习,周游天下,竟不能为父母双亲送终,这是一大过失。我为齐国臣子多年,齐君骄横奢侈,失天下人心,我多次劝谏不能成功,这是第二大过失。我生平交友无数,深情厚谊,不料后来都绝交了,这是第三大过失。我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为人友不诚,还有何颜立在世上?”说完便投水而死。
由此可见,孔子能听音辨人心事,有着非同寻常的天赋。
不仅声音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人、了解人,就是那些被人调弄演奏的乐器也可以反映出演奏者的心理状态。声音从人的喉舌发出,而乐器的声音则由人的手弹拨打击乐器而产生,人的喉舌虽然与乐器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产生声音的原始的、内在的动力则是一样的。
《礼记·乐记》中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对于一种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现在声音上。人外在的声音随着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说:“心气之征,则声变是也。”
不但声音与气能结合,也和音乐相呼应。因为声音会随内心变化而变化,所以,内心平静声音也就心平气和;内心清顺畅达时,就会有清亮和畅的声音;内心渐趋激动之时,就有言语偏激之声。这样不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声音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了吗?

声音鉴·论声
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
声与音不同①。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②。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③。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清”为上④。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⑤;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⑥。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拍琴,上上⑦。“大言不张唇,细言不露齿”,上也⑧。出而不返,荒郊牛鸣⑨;急而不达,深夜鼠嚼⑩;或字句相联,喋喋利口;或齿喉隔断,喈喈混谈。市井之夫,何足比较?
【注释】
①声与音不同:在现代生理学和物理学意义上“声”与“音”是同一概念,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古人则认为“声”与“音”不同,主张就人的“声音”而言,开口之初所发出的声音谓之“声”,此时声带振动紧张而激烈;口的动作停止之后,紧张的声带已经松弛下来,声音在空中留下一段袅袅余韵,这就是所谓的“音”。
②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声主“张”,即声主于“张”,意思是声被“张”所主宰。这里的“张”作开讲,可译为启动。见,这里作听见讲。敛,收,可译为合。歇,止。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声来自发音器官的启动,可以在发音器官启动的时候听到它;音来自发音器官的闭合,可以在发音器官闭合的时候听到它。
③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不同,说话时候的表情,气流的速度和密度、声带的紧张和激烈的程度均不同,所以作者认为“辨喜怒哀乐”是“辨声之法”,是正确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辨别声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辨别人抒发喜怒哀乐之情的时候声的情状。
④喜如折竹,怒如阴雷起地,哀如击薄冰,乐如雪舞风前,大概以“轻清”为上:喜如折竹,折断竹竿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不纵不俗,特点是雍容。怒如阴雷起地,阴天平地一声雷,豪壮强烈,不暴不躁,特点是有内涵。哀如击薄冰,击破薄冰,其声破而不焦,凄而不峻,特点是止平礼。乐如雪舞风前,即雪在大风刮来之前而舞。雪于疾风刮来之前在空中飞舞,宁静轻婉,不狂不淫,特点是洒脱。大概,这里作都讲。以,因。这五句话的意思是:欣喜之声像翠竹的折断,情致清脆悦耳;愤怒之声像平地一声雷,情致豪壮强烈;悲哀之声像击破薄冰,破碎凄切;欢乐之声像疾风刮来之前雪花在空中飞舞,宁静轻婉。无论什么声,都因轻扬清朗被称为佳品。
⑤声雄者,如钟则贵,如锣则贱:声雄,声充满刚健激越之气。如钟则贵,钟声洪亮沉雄,激越悠远,充满阳刚之气,故“贵”。如锣则贱,锣声轻薄浮泛,散漫焦躁,阳刚之气过盛,阴柔之气全无,故“贱”。这三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声刚健激越,那么像钟声一样洪亮沉雄,就高贵,像锣声一样轻薄浮泛,就卑贱。
⑥声雌者,如雉鸣则贵,如蛙鸣则贱:声雌,声充满阴柔文秀之气。如雉鸣则贵,“雉”即鸡,鸡鸣清朗悠扬,柔中有刚,故“贵”。如蛙鸣则贱,蛙鸣声嘶力竭,喧嚣空洞,故“贱”。这三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声温润文秀,那么,像鸡鸣一样清朗悠扬,就高贵,像蛙鸣一样喧嚣空洞,就卑贱。
⑦远听声雄,近听悠扬,起若乘风,止如拍琴,上上:近听悠扬,即有雌声之致。起若乘风,声发出的时候悠悠扬扬,如乘风飞动,悦耳愉心。止如拍琴,声收敛的时候,像高明的琴师在一曲终了时手法优雅地将琴一拍那样雍容自如。这三句话的意思是:远处听去,刚健激越,充满阳刚之气,近处听来,温润悠扬,充满阴柔之致,起的时候如乘风飞动,悦耳愉心,止的时候如琴师拍琴,雍容自如,这是最佳之声。
⑧“大言不张唇,细言不露齿”,上也:大言不张唇,此为体健气足、谨慎稳重之相,故为“上”。细言不露齿,此为精神清爽、文秀干练之相,故亦为“上”。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俗话说“高声畅言却不大张其口,小声说话却不暴露其齿”,这是上等之声。
⑨出而不返,荒郊牛鸣:出而不返,就是声散漫虚浮,没有余韵;荒郊牛鸣,是说像荒郊旷野之中的一牛孤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声发出之后,显得散漫虚浮,缺乏余韵,像荒郊旷野之中的一牛孤鸣。
⑩急而不达,深夜鼠嚼:急而不达,急急切切,咯咯吱吱,声不畅达。深夜鼠嚼,像夜深人静的时候老鼠偷吃东西发出的声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急急切切,时断时续,像夜深人静的时候老鼠偷吃东西发出的声响。
字句相联,喋喋利口:字句相联,语无伦次,言语急促,一句紧跟着一句。喋喋利口,说话没完没了又声急嘴快的样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话时一句紧跟一句,没完没了,并且声急嘴快。
齿喉隔断,喈喈混谈:齿喉隔断,声音不畅、口齿不清。喈喈,本义为鸟鸣声,这里是嗫嚅的意思。喈喈混谈,吞吞吐吐、含混不清的样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话口齿不清,吞吞吐吐,含含糊糊。
市井之夫,何足比较:市井之夫,即粗鄙庸俗之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以上几种说话声,都是市井中人的粗鄙俗陋之声,无不属最下等,根本不值一提。
【译文】
声和音看上去密不可分,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声产生于发音器官的启动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启动的时候听到它;音产生于发音器官的闭合之时,可以在发音器官闭合的时候感觉到它。辨识声相优劣高下的方法很多,但是一定要着重从人情的喜怒哀乐中去细加鉴别。欣喜之声,宛如翠竹折断,其情致清脆而悦耳;愤怒之声,宛如平地一声雷,其情致豪壮而强烈;悲哀之声,宛如击破薄冰,其情致破碎而凄切;欢乐之声,宛如雪花于疾风刮来之前在空中飞舞,其情致宁静轻婉。它们都由于一个共同的特点——轻扬而清朗,被列入上佳之音。如果是刚健激越的阳刚之声,那么,像钟声一样洪亮沉雄,就高贵;像锣声一样轻薄浮泛,就卑贱。如果是温润文秀的阴柔之声,那么,像鸡鸣一样清朗悠扬,就高贵;像蛙鸣一样喧嚣空洞,就卑贱。远远听去,刚健激越,充满了阳刚之气,而近处听来,却温润悠扬,而充满了阴柔之致,起的时候如乘风悄动,悦耳愉心,止的时候却如琴师拍琴,雍容自如,这乃是声中之最佳者。俗话说,“高声畅言却不大张其口,低声细语牙齿却含而不露”,这乃是声中之较佳者。发出之后,散漫虚浮,缺乏余韵,像荒郊旷野中的孤牛之鸣;急急切切,咯咯吱吱,断续无节,像夜深人静的时候老鼠在偷吃东西;说话的时候,一句紧接一句,语无伦次,没完没了,而且嘴快气促;说话的时候,口齿不清,吞吞吐吐,含含糊糊。这几种说话声,都属于市井之人的粗鄙俗陋之声,有什么值得跟以上各种声相比的地方呢?
【智慧解析】
“声”与“音”的区别是:
人开口之时发出来的空气振动产生“声”,此时空气受振动的密度大、质量高,发音器官最紧张;闭口之后,余下来仍在空气中振动而产生的是“音”,此时空气振动密度已经减小,发音器官已松弛下来,是“声”传递的结果,为“声”之余韵,正如平常人们所说的“余音绕梁”。《冰鉴》用“声主‘张’,寻发处见;音主‘敛’,寻歇处见”这句话来表述这个意思。
《灵山秘叶》中有这么几句话:
察其声气,而测其度;
视其声华,而别其质;
听其声势,而观其力;
考其声情,而推其征。
其中的“声气”,略同于声学中的音量,通过“声气”粗细,察看人的气度;“声势”相当于声学中的“音长”,“声势”壮者,其力必大;“声华”相当于声学中的音质音色,“声华”质美,则其人性善品高。“声情”相当于带感情的声音。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在语音中必然有所表现,即“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因此,由音能辨人之“征”,即心情状态。
《冰鉴》中说:“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前面谈到,人的喜怒哀乐,必在声音中表现出来,即使人为地极力掩饰和控制,但都会不由自主地有所流露。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
那么“喜怒哀乐”又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
“喜如折竹”,竹子由于它自身的韧脆质地的特点,“折竹”就有哗然之势,既清脆悦耳,又自然大方,不俗不媚,有雍容之态。
“怒如阴雷起地”,阴雷起地之势,豪壮气迈,强劲有力,不暴不躁,有容涵大度之态。
“哀如击薄冰”,薄冰易碎,但破碎之音都不散不乱,也不惊扰人耳,有悲凄不堪击之像,但不峻不急,有“发乎情,止乎礼”之态。
“乐如雪舞风前”,风飘雪舞,如女子之临舞池而衣带飘飘,不胜美态,雪花飞舞之时轻而不狂不野,柔美而不淫不荡,具有轻灵飘逸的潇洒之态。
钟响与锣鸣,都属于雄声即阳刚之声,声音粗壮,气势宏大,然而“钟”声洪亮沉雄,远响四方,余韵不绝,悦耳愉心,所以为“贵”;而“锣”声则声裂音薄,荒漫沙嘶,余韵了无,刺耳扎心,所以为“贱”。
雉鸣与蛙鸣,都属于雌声即阴柔之声,声音轻细,如旷野闻笛。然而“雉”声清越悠长,声随气动,有顿有挫,抑抑扬扬,同样悦耳动听,所以为“贵”;而“蛙”声则聒聒噪噪,喧嚣嚎叫,声气争出,外强内竭,同样刺耳扎心,所以为“贱”。
从以上可知,无论雄声还是雌声,都有贵贱之分。有的相书以雄声为贵,而以雌声为贱,有笼统不细,不分清浊精细之嫌,实为大谬。
“远听声雄”,是说其声有山谷之呼应,表明其必气魄雄伟,赋情豪放;“近听悠扬”,是说其声如笙管之婉转,表明其人必多才多艺,智慧超群;“起若乘风”,是说其声有如雄鹰之翱翔,表明其人必神采飞扬,功名大就;“止如拍琴”,是说其声如孔雀之典雅,表明其人必闲雅冲淡,雍容自如。——以上皆为“声”之最佳者,所以被作者定为“上上”。
“大言不张唇”(严格地说,这是不可能的。应该是“大言却不大张唇”)是谨慎稳重,学识深厚。养之有素的表现;“细言若无齿”,表明其必温文尔雅,精爽简当,成熟干练。——以上为“声”之佳者,所以被作者定为“上”。
荒郊旷野,一牛孤鸣,沉闷散漫,有声无韵,粗鲁愚妄之人,其“声”大抵如此;夜深人静,群鼠偷食,声急口利,咯咯吱吱,尖头小脸之人,其“声”与此相似。至于“字句相联,喋喋利口”,足见其语无伦次,声无抑扬,其人必幼稚浅薄,无所作为;“齿喉隔断,口喈喈混谈”,足见其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其人必怯懦软弱,一事无成。——以上“声”相,当然属于下等,所以作者才不屑一顾地说:“何足比较!”
这一章文辞优美,见解精辟,很能体现曾国藩的文笔风貌。曾国藩以应举发迹,文人气息很浓厚,深爱治学,不但勉励家人儿子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自己也是清后期湘派文学的代表,著述论学,都有较大成就,所编《十八家 钞》与南朝的萧统所编的《文选》一前一后,遥相呼应,都是古代文字整理汇编优秀的选本。从这儿,可窥见其文学才华的一斑。
【智慧典例】
石勒东门长啸怀奇志
以上是由声音来辨别一个人的心事,还可由声音判断一个人的心胸、职业、志向等情况。心胸宽广、志向远大的人,声音有平和广远之志,而且声清气壮,有雄浑沉重之势。身短声雄的人,自然不可小视。从身材来看,身高的,由于丹田距声带、共鸣腔远,气息冲击的距离加长,力量弱化,因此声音显得细弱,振荡轻;身矮的,往往声气十足,因为距离短,气息冲击力大,声带与共鸣腔易于打开。
石勒是古时羯族的豪杰。他在14岁的时候,随同乡经商到洛阳,曾经倚着东门长啸,王衍恰恰经过遇见,觉得他很不一般,对手下人说:“刚才这个胡雏,我听他的啸声,看他的相貌,是心怀奇志的人,将来恐怕会成为天下的祸患。”当即派人快马追捕,但这时石勒已经离去了。从王衍的断言而看,声音和人的命运有一定关系。但是如果说声音能够决定人的命运,则未免虚妄不实。
古人历来比较重视声音,认为声音是考察人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深入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阴阳五行的原理,把声音分为:
金声:特点是和润悦耳;
木声:特点是高畅响亮;
水声:特点是时缓时急;
火声:特点是焦浊暴烈;
土声:特点是厚实高重。
说话者,如果气发于丹田,经胸部直冲声带,再经由喉、舌、齿、唇,发出的声音与仅用胸腔之气冲击声带而来的声音,气度不一样,节奏也不一样,效果也有悦耳与沙哑的差别。声带结构不好,发出的声音会不动听。但如果经由专门的发声练习,是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变声音效果的。
丹田的气充沛,因此声音沉雄厚重,韵致远响,这是肾水充沛的征象,由此可知其人身体健壮,能胜福贵。同时,丹田之气冲击声带而来的声音洪亮悦耳,柔致有情,甜润婉转,给人舒服浑厚的美感。
发于喉头、止于舌齿之间的根基浅薄的声音,给人虚弱衰颓之感,显得中气不足,这也是一个人精神不足、身体虚弱、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以声音来判断人的心性才能,当然缺乏现代科学根据,但其中的奥妙,是值得研究的。

声音鉴·论音
音者,声之余也,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曲中见耳。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
音者,声之余也①,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曲中见耳②。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所谓“禽无声,兽无音”是也③。凡人说话,是声散在前后左右者是也④。开谈多含情,话终有余响,不唯雅人,兼称国士⑤;口阔无溢出,舌尖无窕音,不唯实厚,兼获名高⑥。
【注释】
①音者,声之余也:这里所谓的“音”,如前所述,其实就是声的余韵,所以说是“声之余”。
②与声相去不远,此则从细曲中见耳:去,离;距离。细曲,细微的地方。见,呼见并区别开来。耳,罢了;而已。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其实,音与声差不多,它们的差别从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听出来的。
③贫贱者有声无音,尖巧者有音无声,所谓“禽无声,兽无音”是也:贫贱者有声无音,是说贫贱者说话声音粗野,给人的感觉和印象是“有声无音”。实则,这里只能理解为贫贱者的声音往往缺乏文雅的韵味和温文的情致。尖巧者有音无声,所谓“尖巧者”,就是善于伪装虚饰的人,这种人圆滑世故,八面玲珑。“尖巧者”行事往往小心谨慎,说话自然是慢声细气,所以给人的感觉和印象是只有“音”而无“声”。禽无声,兽无音,是说鸟鸣嘤嘤呢喃,绵曼而无壮气,属于“无声”者,兽吼嗷嗷突兀,粗野而不文雅,属于“无音”者。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贫穷卑贱之人说话有声而无音,圆滑尖巧之人说话有音而无声,俗话所谓的“鸟鸣无声,兽吼无音”就与这两种情形类似。
④凡人说话,是声散在前后左右者是也:凡人,普通人。声散在前后左右,由于“声主‘张’”,声音由空气传播,形成音波,散布在空中即前后左右。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般人说话,其实不过是一种声响散布在空中而已。
⑤开谈多含情,话终有余响,不唯雅人,兼称国士:开谈含情,指说话的时候,一开口情在声中,声中含情,这是说“声”发于“情”,语态自然而真诚。这句说的是佳“声”,佳“声”的特点是“多含情”。话终有余响,指说话的时候,话虽已尽,余韵仍在空中回响。这是说“音”清韵远,令人回味无穷。这句话说的是佳“音”,佳“音”的特点是有余响。不唯,不只;不仅。雅人,文雅之人。国士,国家或社会名流。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话的时候,一开口就声中饱含着情,语态自然而真诚,话说完了,余音仍在空中缭绕,令人回味无穷。这种人不仅是温文尔雅之人,而且称得上社会名流。
⑥口阔无溢出,舌尖无窕音,不唯实厚,兼获名高:口阔,嘴宽大。溢出,指声未动而气先出,说话粗声大气。舌尖,指说话轻巧流利。窕,通“佻”,轻佻,即轻浮而不严肃。实厚,内里素养深厚。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话的时候,即使口阔嘴大,却不声未发而气先出,即并不粗声大气,即使轻巧流利,也无矫造轻佻之音,即并不拿腔拿调。这不仅表明其人内心中素养深厚,而且预示其人将会获得盛名隆誉。
【译文】
音,是声的余波或余韵。音跟声相差并不远,它们之间的差异从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听出来的。贫穷卑贱的人说话只有声而无音,显得粗野不文;圆滑尖巧的人说话则只有音而无声,显得虚饰做作。俗话所谓的“鸟鸣无声,兽叫无音”,说的就是这种情形。普通人说话,只不过是一种声响散布在空中而已,并无音可言。如果说话的时候,一开口就情动于中,而声中饱含着情,到话说完了,还有余音未约,则是温文尔雅的人,而且可以称得上是社会名流。如果说话的时候,即使口阔嘴大,却声未发而气先出,即使口齿伶俐,却又不矫造轻佻,这不仅表明其人自身内在素养深厚,而且预示其人还会获得盛名隆誉。
【智慧解析】
《礼记》中谈到内心与声音的关系。《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
不但声音与气能结合,也和音乐相呼应。因为声音会随内心变化而变化,所以:
(1)内心平静声音也就心平气和;
(2)内心清顺畅达时,就会有清亮和畅的声音;
(3)内心渐趋兴盛之时,就有言语偏激之声。
这样不就可以从一个人的声音判断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了吗?有关这方面知识,《逸周书·视听篇》讲到四点值得研究:
(1)内心不诚实的人,说话声音支支吾吾,这是心虚的表现;
(2)内心诚信的人,说话声音清脆而且节奏分明,这是坦然的表现;
(3)内心卑鄙乖张的人,心怀鬼胎,因此声音阴阳怪气,非常刺耳;
(4)内心宽宏柔和的人,说话声音温柔和缓,如细水常流,不紧不慢。
《大戴礼记·少问篇》记载:“商汤通过声音选取人。”《文王官人篇》“六征观人法”中有“听声处气”的办法。刘劭《人物志·九征篇》亦曾经涉及过声音取人之法,这里按先后排列如下:
《文王官人篇》认为,天地最初的元气产生万物,万物产生后自然有各种声音,而声音有的刚烈,有的柔和;有的混浊,有的清脆;有的美好,有的丑恶,而刚柔、清浊、美恶都产生于声音本身。心性华丽夸诞的人,发出的声音就漉宕发散;心性柔顺的人,发出的声音就柔顺而有节制;心性卑鄙乖戾的人,发出的声音就嘶哑而丑恶;心性宽缓柔顺的人,发出的声音温和而又美好;贞信之气中正简易,仁义之气舒缓和悦,智能之气简练悉备,勇武之气雄壮直率。因此要聆听其发出的声音,判断具气质的类型。
《人物志·九征篇》认为:容貌颜色的变化动作,是由于心气的作用,而心气的外在表现则是声音的变化。人的气息结合则形成声音,声音和旋律节奏相适应,有的声音听起来有中和平缓的气象,有的声音听起来清雅流畅,有的声音听起来回旋荡漾。
人的声音,如同人的心性气质一样,各不相同。通过人的声音来判断人的心性气质,人的聪慧愚笨、贤能奸邪就可以判断出来了!成年人固然可以通过声音判断人的道德品行,即使婴儿小孩,精血虽未充实完备,但是其才气性情的美好丑恶,也很容易被有识之士看破。《春秋左氏传》记载鲁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刚生下来时,子容的母亲去告诉婆母说:“大伯母生了一个儿子!”婆母要去看望,走到厅堂时,听到伯石的声音便掉头而回,说:“是豺狼一样的声音!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这恐怕要亡掉羊舌氏家族了!”于是没有看望伯石,而后来杨食我(即伯石)果然帮助祁盈覆灭了羊舌氏宗族;又记载,楚国司马子良生下的儿子越椒,子文说:“这孩子长得虎臂熊腰,而发出的声音如同豺狼一般,如果不杀掉他,将来他一定毁掉若敖氏家族。”子文的预测后来也被证实。《晋书·桓温传》记载,桓温生下来不满一周,太原人温峤看见桓温说:“这孩子骨相奇特,容貌非常,再让哭一声看看!”等听到桓温的哭声,温峤便说道:“这真是一个英雄人物!”后来桓温果然以雄武之才专擅东晋朝政,甚至想窃取东晋的江山。这都是明显的例证。听声察音的说法,古人很少谈及,很难准确地解释,但是我们大家都熟知的事实是:男人生性气质刚强,所以声音就舒缓粗壮;女子生性气质柔和,所以声音就温润和蔼、美丽媚人;年龄大的人心力已衰耗殆尽,所以其声音就松弛和缓;而婴儿幼童心气刚刚充实饱满,所以其声音就迅疾爽脱,其他的仅此类推,也可以大致了解了。

声音鉴·智慧启悟
人的声音。如同人的心性气质一样。各不相同。通过人的声音而判断人的心性气质,这样一来。人的聪慧愚笨、贤能奸邪就可以判断出来了。
1北嬉羰恫
(1)曾国藩重用罗萱
罗萱,字伯宜,湘潭人。父汝怀,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曾任过芷江学训导,候选内阁中书,以学行闻于时,著有《湖南褒忠录》。罗萱生有夙慧,工 文书法,能传其父学。为诸生,屡列优等。倡导经世之学,领湖南诗坛风骚数百年、著名的封疆大吏贺长龄,以“家风不可及”闻名遐迩的邓显鹤、沈道宽对他都很器重。
曾国藩奉命办团练,招揽人才之时,“湘乡奇伟非常之士,争自创磨立功名,肩相摩,指相望”。罗萱是最早应募到曾门的人之一,传说当时每天都有百十人到营中报名,曾国藩一一召见,问询长短,稍有才能的人都留了下来。一天,曾国藩已召见多人,倦极不见客。正在似睡非睡时,忽听外面有吵声,起身向窗外一望,但见一位身材不高,只穿一件单衣的青年人被守门人拦住。青年人声音朗朗,气质非凡,但任凭怎样讲,守门人仍不放行。青年人也不气馁,大有不见曾国藩不罢休的气势。正在僵持之际,曾国藩推门而出,并喊住守门人,对罗萱说:“听君的声音爽朗圆润,必是内沉中气,才质非凡之人。”遂将罗萱引入上宾之位,俩人叙谈起来。随后,曾国藩立即决定让罗萱掌管书记,日常文牍往还也一并交给了他。
曾国藩率湘军东下时,罗萱以亲老欲辞,但曾国藩写信请他入府,并说:“今专足走省,敬迓文旆,望即日戒涂,惠然遄臻,无为曲礼臆说所误。蟾蜍裹沙而不行,於菟腾风而万里。士各有志,不相及也。千万千万!祷切祷切!”咸丰五年(1855)曾国藩入南昌,重整水师;后进屯南康,设置楚师三局,制造弹药武器,又设船厂,建内湖水师。四月,罗萱随曾国藩经吴城南康。六月,在青山营次与塔齐布会商军务。七月,随曾国藩吊唁湘军著名将领塔齐布。
塔齐布是与罗泽南齐名的湘军将领。姓托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受都统乌兰泰器重,由火器营护军升三等护卫。咸丰六年(1856)发湖南,以都司用。次年秋,以守长沙功,署中军参将。当时曾国藩用戚继光法训练士卒,每当检阅步卒,塔齐布都穿着短衣,腿插短刀侍立一旁。曾国藩很奇怪这位身材高大,面身赤红的满族军官,与之相谈,大为赞赏。及到他辖下的军中检查,见其训练精严,曾国藩退而叹息:绿营兵有这样的已是凤毛麟角,因此更加敬佩塔齐布。但副将清德却忌恨塔齐布的才勇,常在提督鲍起豹的面前讲塔齐布的坏话,提督也不分青红皂白,多次羞辱他。曾国藩于是上疏弹劾副将,举荐塔齐布忠勇可大用,并说:“塔齐布将来如出战不力,臣甘与同罪。”咸丰帝为此革清德职,加塔齐布副将衔。塔齐布因此很感激曾国藩。
塔齐布平时有愚憨、无能之态,及到战场,摩拳切齿,口流唾沫,一副好似要生吞对方的架势。尤好单骑逼近敌垒侦视虚实,几次进入危境,都转危为安。
咸丰四年(1854),塔齐布以收复湘潭功,超升湖南提督。鲍起豹被革职。塔齐布位至大帅后,遍赏提标兵,收人心,并在左臂刺“忠心报国”四字,得士卒死力。每当深夜,呼亲卒相语家事,说到悲痛事,相对涕泪以流。塔齐布以严于治军,并能与士卒同甘苦著称。一次,德化县令给这位大帅送了一张莞席,塔齐布说:“军士皆卧草土,我睡莞席,岂能安枕?”立令退回。该年底,曾国藩正驻军南昌,塔齐布驻扎九江,隔庐山相望,因太平军往来攻袭,两人多日不通音信,曾国藩为此十分焦虑。除夕前一天,塔齐布攻九江,后因寡不敌众,单骑败走乡间,马陷泥潭中,迷失道路,后被一位乡农带回家中。次日,各军以塔齐布未回,汹汹如所失,士卒哭作一团。曾国藩也悲痛不已。三更时,乡农将塔齐布送回,曾国藩、罗泽南立即而起,光着脚出去相迎,三人抱在一起,以泪诉劳苦。但塔齐布却谈笑自若地说:“饿极了,快拿饭给我吃。”各营官都惊喜异常。
咸丰五年(1855)夏,曾国藩遣李元度率平江勇渡河攻湖口,约定次日塔齐布攻九江,使太平军腹背受敌。清晨,塔齐布忽患心悸而卒,年35岁。据说塔齐布每次战前,都先让百名亲兵蒙面,从中选一人为掌纛,每战必胜。死前的一个晚上,选掌纛时,有一纯施粉墨者,塔齐布见之,默然不悦,勉强说:“好!好!纛授你了。”第二天即卒。七月十九日,罗萱随曾国藩驰赴九江陆营,吊唁塔齐布。
咸丰五、六年(1855—1856)间,是曾国藩处境最困难的时期。军马倥偬,而客居江西,兵饷皆不宽足,又受太平军石达开部不时攻袭,常常是停泊船上,不用说安生休息,性命也时有不保。为了取得朝廷的信任,还必须经常奏报军中缓急。而罗萱上马操剑,下马走笔,兼具文武,形影不离,是难得的人才。曾国藩每有上疏,罗萱皆操笔如流。有时“警报骤逼,势危甚”,罗萱也“甘心同命”。又时常调节诸将之间的矛盾,使各当其意以去。六年,翼王石达开入江西,攻陷瑞、临、袁、吉、抚、建诸郡,省城孤悬。罗萱领湘军三千人攻建昌,城即破,但太平军援军忽至,都司黄虎臣战死,城未攻下。于是曾国藩又令其攻抚州。将至,又得知曾国华、刘腾鸿等自鄂援江攻瑞州,曾国藩又令他自抚州赴瑞合攻打。在瑞州,罗萱与刘腾鸿等与太平军展开了殊死战,八战皆捷,取得了瑞州战役的胜利。曾国藩坐视瑞州后,罗萱以久在军中,遂向曾国藩乞假归湘中。
不久,巡抚骆秉章召罗萱治湘潭团练,刘培元招罗萱至衢州与谋军事。罗萱稍规大计,皆不肯久留。亦自以文士不欲竟弃科举,屡应省试,终不第。同治元年(1862),拜曾国藩于安庆,又至其从兄记名提督罗逢元于当涂,也不欲久居。家居后更加专心学问。同治二年,郭嵩焘升任广东巡抚,屡召罗萱到广州,委托他创立水师,罗又谢归。又同刘德谦领威信军防郴,不久,霆军叛勇溃入粤,罗萱进屯乐昌。地方官命增募威震军,乱平而归。从此,罗萱不再关注兵事。
罗萱是喜欢贡献才智又不愿仕进的人,回到家乡后本想专心读书,以写作终其生。可是,地方大员及同乡亲朋不断召其入幕,他均婉言谢绝。同治七年(1869)十一月,既是同乡挚友而平生又很钦佩的黄润昌奉命入黔,与记名布政使席宝田会同镇压起义。经黄润昌再三请求,罗萱入军营掌文案,兼理营务处。每天白天出外领队作战,夜晚笔削奏牍。
黄润昌原受曾国荃的赏识,咸丰九年(1859)召入安徽军营。当他千里迢迢抵至皖营时,正值曾国荃已南还家中,因无依靠,便借居太湖药局,不久生病,想粗装逃出。后被侍卫吴德水招入营就医。礼部主事李榕当时在曾国藩处充营务,与之相见,十分高兴,遂进入曾国藩的幕僚。次年,在攻打安庆战役,黄润昌成功地策动了程学启反叛,后帮李鸿章立足上海,咸丰十一年,又招抚皖南太平军。立坤字前、后营,又立蔡字、平字、猛字诸营。同治三年,因随攻金陵,加布政使衔。
黄润昌得檄令已是腊月,黔省极为寒冷,罗萱到营后随即开赴清溪。清溪是原邓子垣的军所。安营扎寨后,罗萱和黄润昌设水师,作战守,作大举进攻的准备。湘军进入黔境后,先后攻克铜仁、遵义等五郡,而南路进攻受阻。罗萱与邓子垣一同到席宝田处请战。同治八年(1869)三月,黄润昌、罗萱遇伏战死。黄润昌年仅29岁,罗萱43岁。
罗萱貌温雅,文翰流美,而性极恬适,从军十余年,不趋便营利,亦不图仕进,至死时还是个知府。著有《仪郑堂文笺注》二卷、《粤游日记》一卷、《蓼花斋诗词》四卷。
(2)耳大声洪,玄烨立万世之业
我国现在的版图是在清朝康乾盛世奠定的,我国的人口也是在康乾盛世突破一亿大关的。那时的中国不但是亚洲最强盛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数得上的泱泱大国。康乾盛世历时13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三个黄金时代。它自康熙始,经雍正,至乾隆后期,包括三朝,而康熙则是康乾盛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康熙帝(1654—1722)即清圣祖,名爱新觉罗·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这位治绩辉煌的大帝,在位61年,是中国封建帝王中亲政时间最长的一位。
公元1661年正月,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逝世于清宫养心殿。顺治遗诏中指定皇三子玄烨继承皇位,新皇年号康熙。史称玄烨“天表奇表,神采焕发,双瞳日悬,隆准岳立,耳大声洪,徇齐天纵”。
康熙帝继位时年仅8岁,按照顺治帝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事。四辅臣中,鳌拜功高震主,专横跋扈。他欺皇帝年幼,经常在康熙面前呵责朝臣,甚至大吼大叫地与幼帝争论不休,直到皇帝对他让步为止。他主张“率祖制,复旧章”,事事遵照太祖太宗时的办法处理,把顺治帝时的一些改革措施一一废除,朝廷积习日深。
四辅臣中的索尼年迈早死;遏必隆依附追随鳌拜;唯有苏克萨哈敢于抵制鳌拜,但他一直处于受压制的地位。公元1667年,康熙已经14岁了,按照祖制,他可以亲政了。苏克萨哈在康熙亲政的第六天,上疏请求隐退。苏克萨哈上疏的目的,一则表明鳌拜专横,自己不得不退;二则试图以自己的隐退迫使鳌拜、遏必隆也相应辞职,交权归政。鳌拜自然明白苏克萨哈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编造苏克萨哈“背负先帝”、“藐视幼主”等大罪24款,将其逮捕入狱,要处以极刑并诛灭全族。康熙得到奏报,坚持不允所请。鳌拜怎肯善罢甘休,他挥动拳头对皇帝无理,连续上奏好几天。康熙和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怕鳌拜因为这件事狗急跳墙,造成国家的动乱,最后只能妥协,仅将磔刑改为绞刑,其他的一切处置,都照准了。
冤杀苏克萨哈后,鳌拜的气焰更加嚣张。朝廷大臣虽更加不满,但慑于他的淫威,人人以求自保,没有人敢于碰硬。
康熙皇帝年少有志,岂肯看到大权旁落,江山毁在自己的手里。他在祖母的指导下,开始了计除鳌拜的各种准备。
康熙先是采用“欲擒故纵”的麻痹战术。故意给鳌拜父子戴高帽,分别加封他们父子“一等公”、“二等公”的爵位,“太师”、“少师”的封号,使他们位极人臣,树大招风,更加孤立,甚至连鳌拜图谋不轨,都没有惊动他。
有一次,鳌拜称病在家,玄烨便前去探视。御前侍卫和托发现鳌拜神色反常,便迅速走到鳌拜床前,揭开席子发现一把匕首。鳌拜惊慌失错,玄烨却“毫不在意地”说:“刀不离身是满人的故俗,不足为怪!”当场稳住了鳌拜。但康熙心中更加明白,除掉这个恶魔,绝不可掉以轻心。
当时皇宫的戍卫都被鳌拜控制了。于是,玄烨特选一批忠实可靠的少年入宫,以“练布库戏”(满语:摔跤)为名,另外组成一支可靠的卫队——善扑营。这些少年都是贵族子弟,每天和少年皇帝在一起练摔跤,武功越来越好,本领越来越大。鳌拜入宫,经常看到他们,以为是些小孩子把戏,久而久之,也就不以为然了。
有一次,康熙皇帝得知鳌拜要进宫奏事,便把善扑营的少年卫士集合起来,对他们说:“鳌拜作为先皇托付给我的辅臣,不以国事为重,处处安插亲信,排斥异己,滥杀大臣,甚至胆敢加害于我。你们都是清楚的,为了祖宗社稷,必除此大患。”他见小侍卫们群情激昂,又说:“你们虽然年纪轻轻,可都是我的左膀右臂,我要靠你们除掉这个老家伙。但他武将出身,你们是怕他呢,还是听我的?”侍卫们一个个摩拳擦掌,齐声呼喊:“独畏皇上!”
康熙八年(1669)五月十六日,鳌拜像往常一样大摇大摆跨进内宫的门槛,行至康熙近前,还没站稳脚,小侍卫看到皇帝发出的暗号,一哄而上,拳打脚踢,连拉带拽,将他打翻在地。鳌拜什么阵势都见过,却没见过这种对付他的场面。起初还以为是这群小孩子跟他闹着玩呢。他见到小皇帝那冷峻的面孔和“给我拿下”的威严指命,才明白过来,然而,已经晚了,他终于被擒拿归案了。
康熙皇帝命康亲王主持审讯,议定鳌拜“欺君罔上”等罪行30款。他虽罪不容诛,死有余辜,但康熙念其效力年久,军功显著,遂免其一死,他的死党则一网打尽。一个少年皇帝,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不动一刀一枪,智除大权奸,朝野称赞,后人评论康熙的机智果断时说:“声色不动而除巨慝,信难能也。”
从此,他逐步地将中央和地方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得心应手地治理国家。
康熙皇帝除掉鳖拜后,又一个心结便是“三藩”问题。他把这件事写成字条,挂在宫里的柱子上,一次又一次地思考着……
所谓“三藩”,就是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和平南王尚可喜这三个藩王。他们原来都是明朝的重要将领,投降清朝后,在统一战争中,为消灭明朝和镇压反清的农民起义,立功封爵。三藩之中,吴三桂的地位最高。
吴三桂这个钻营有术的人,28岁就当上了宁远总兵,是明朝镇守辽东的重要将领。他在一次回京述职时,以千金之资购得苏州名妓陈圆圆。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陈圆圆为义军所得。这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变色龙,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扯起“为君父复仇”的遮羞布,致书降清。引清兵入山海关,使清军得以长驱直入北京城,由此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接着,他为清廷从西北打到西南,效尽了犬马之劳,被封为“和硕”亲王、平西大将军,管辖着云南、贵州。
当时无论云贵、两广,还是东南沿海,局势还很不稳定,朝廷极需要他们弹压地方,因此不惜给予种种特权,希图以恩宠讨其欢心。可是“藩”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致难以控制,成了朝廷的威胁了。
吴三桂是云贵两省的土皇帝,地方大小官吏一律由他任免。自行收税,不但不上交,朝廷每年还要从其他省税收中拨给他白银2000万两,比国家总收入的一半还多。老奸巨猾的吴三桂,经常在所辖的民族地区挑起矛盾和冲突,然后派出自己的武装去镇压,借以向朝廷表示西南地区多事,安边守土离他吴三桂不行。他的五华山藩府富丽可比皇宫,到处掠买美女,整日拥姬宴乐,作威作福,慢慢地助长了他们与朝廷的离心力。
康熙皇帝感到“三藩”的气焰日益嚣张,要想实行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非撤藩不可。康熙时刻都在寻找解决“三藩”问题的时机。康熙十二年(1673),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为由,主动申请撤藩,“归老辽东”。康熙抓住这个机会,立即批准。此举深深地震动了吴、耿两人。他们已看出朝廷急欲撤藩的意向,惶惶不安。为消除朝廷的疑虑,先后被迫上章请撤。而吴三桂根本无意撤藩,毫无思想准备,而且心存侥幸,以为朝廷必予“慰留”。不料,弄假成真,康熙朝纲独断,力排众议,同意撤藩。
吴三桂始料不及,又急又恨,决定起兵对抗。他身穿明朝的孝服,把军队拉到永历帝(明桂王)的墓前,磕头如捣蒜,号啕大哭,以此收拾军心。他打出“复明讨清”的旗号,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率大军经黄河北上。一路所战连连告捷,仅3个月,便占领湖南全境,前锋直抵长江南岸。摆开了飞渡长江天堑、直捣京师的态势。这时,他又改称“周王”,南方6省被他全部占据。
吴三桂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耿精忠叛于闽,孙延龄叛于广西,四川巡抚罗森等叛于蜀,襄阳总兵杨来嘉叛于湖北,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于宁羌,西北为之动摇。河北总兵蔡禄父子策划于怀庆,以谋泄而未逞;更有甚者,京师有杨起隆等数十人谋划攻占大内。京城内,数次起火,谣言四布,人心惶惶,争欲躲避……是时,“东南西北,在在鼎沸”。朝廷中有人主张以长江为界,分疆而治,向吴三桂求和。
康熙采取了毫不妥协的立场。从一开始,他就迅速地作出反应,断然决定:尚藩、耿藩停撤,削除吴三桂爵位,将其长子吴应熊逮捕,不久即下令处死,以寒吴三桂之心。同时,紧急调兵遣将,分据要津,积极防御,先守而后攻,以荆州为大本营,沿长江布防,阻挡吴军的正面进攻;以山东兖州为适中之地,接南昌北;以重兵驻上海、南昌等地,全力挡住耿军攻势,防止他与吴军合势。战争的进程表明,康熙的这一战略是正确的,恰好击中了叛军的要害。吴三桂的重大失误,就是屯兵南岸,不渡江,军队的锐气随着时间的后延而低落下来。他不愿远离云贵根本,希图与清廷谈和,划江为守,得半壁江山。在遭到康熙的坚决拒绝后,仍全力固守湖南不进,这就给事先毫无准备的清军以喘息的时间,并使康熙从容调兵,顺利实施其战略计划。他利用“君临天下”的政治地位,不仅动员全国奋起“讨逆”,而且千方百计地分化、瓦解吴的部属,诱之以利,晓之以理,不断地削弱吴的实力。而当吴军渐呈劣势时,这种分化、瓦解起到了军事上不能取代的作用。
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王辅臣在平凉被围后,被迫接受了康熙的一再招降。西北战事遂告结束。康熙调其得胜之师疾速南下,增援荆州。十月,清军攻入福建,逼近福州,耿精忠被迫出降,从而剪除了吴三桂东南一翼。次年,已暗通清军的尚之信公开表态反吴,迎接清军进入广州。这时,清军已完成了对吴三桂的战略大包围。吴三桂已感到江河日下,匆忙于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局势继续恶化,他忧心忡忡,于八月病死。他的孙子吴世瑶即位,改元“洪化”。吴三桂一死,部属军心涣散,斗志锐减,屡战屡败,退回云南。
康熙不失时机地布置战略大反攻。康熙二十年(1681)九月,三路大军会师于昆明城下,长数十里。一个月后,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粮食不继,人心惶惶,南门守将暗降清军,里应外合,昆明陷落。吴世瑶服毒自杀,其部属骨干人物或投降、自杀,或被俘处斩。
康熙在平叛过程中,为收揽人心和瓦解叛军的政治需要,一再颁发诏旨,阐明朝廷宽大为怀的政策。但当获得完全胜利之时,则改而采取严厉的手段,欲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同年十二月,以定“逆案”的名义,对那些已赦免的叛乱骨干分子重新处理。靖南王耿精忠被处以磔刑。平南王尚之信以“逆罪”赐死。王辅臣在康熙召他进京的途中自尽而死。耿的长子,尚的一个弟弟同时被斩首处死,他们的部属凡属骨干分子皆处以死刑。其副将以上将吏都被调进京,逐个审查,分别惩处。至于其下军官和士卒,皆发遣东北边疆,充当站丁、驿卒,罚做苦役,其子孙世代不得为官。
历时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连同其他反清抗清的力量也一并被消灭了。这就拔除了隐藏在统治集团中的敌对派别,消除了各种隐患。因此,康熙对吴三桂叛乱的铁血镇压,不仅是军事的,也是一次政治与思想的大扫荡。清王朝因祸得福,它通过这场波及全国祸结六省的内战,变得空前强大,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2碧其言知其心
言既可听,那么怎样“听其言”呢?第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即指不能偏听一人之言,而要多听众人之言;不能只听其一面,而应多方征求,兼而察之。第二,“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这是一句俗话,但富含哲理,即听话不可仅听其表面,也不可“前耳进,后耳出”,一听而过,而应听其实质,听其含意。而要如此,必须加以具体分析。这样,无论是真话、假话、直话、绕话,旁敲侧击之话,还是含沙射影之话,都是可以听出一些味道而了解其真意的。第三,听其言而察其人。语言无论怎样表达,它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质。经过验证,经常说真话的人必是为人忠诚、实事求是之人;经常说假话的人,必是巧伪奸诈之人;经常说直话的人,必是性格直爽、心直口快之人;说话词意不明的人,必是诺诺无为之人;说一些朴实无华但富含哲理之言的人,必是很有思想、很有见地之人。因此,说话,实质上是一个人品性、才智的外露,只要考察者出以公心,从一个人的说话,定能有所发现。例如,三国时,陈琳曾在一篇檄文中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但曹操却从中发现陈琳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人,后来予以重用。张辽被曹操捕获,对曹操破口大骂,曹操却从中发现张辽是位性格直爽的忠勇之士,而当场释放,委以重任。而吕布虽武艺超群,但一见曹即跪地求饶,其声甚切,但曹一听其言,复忆其行,即知其是反复无常、贪生怕死之人,当即处死。可见,“言为心声”,只要慎听,是会听出一些名堂来的。
当然“知其心,而听其言”,与“轻言重行,综核名实”并不矛盾。这里强调的是察人,不排斥“察言”,“察言”是察人的一个方面。而“察言”又与“信其言”不同。“信其言”是有条件的,“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证”,“如其心而听其言”,“有证之言”、“知其心”之言可信,而无证之言、不“知其心”之言,非但不可信,还应从反面去理解它。
在听言观行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众人观察。孟轲有这样一段名言:“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孟子·梁惠王下》)他告诫人们对贤者下判断时,一定不能只凭个人一隅之见,而要听群众意见;之后,还要“察之”,要看其是否果真如此,勿为不负责任的“闲言碎语”或“恶意中伤”所离间。李觏也认为,不能仅凭“一人之举”,而需众人“共举”(《李觏集·安民策》)。
金世宗完颜雍曾说过:“朕之取人,众所与者用之,不以独见为是也。”(《金史·世宗本纪中》)即我选用人才时,大家都推荐的才使用,我并不认为个人的看法都是对的。
二是长期观察。李觏认为对德才的确定,不能只凭一时的表现,而需经较长时期的考察,要“日观其德,月课其艺。贤邪非一时之贤,久居而不变,乃其贤也。能邪非一时之能,历试而如一,乃其能也”(《李觏集·安民策》)。
三是全面观察。西汉邹阳认为,识别评价人才要“公听并观”(《西汉文·邹阳狱中上梁王书》),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德才资全面衡量;观其主旨,不求微功细过。
四是责求实效。苏轼认为,根据实绩判断能力的强弱才是正确的知人之法。“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苏东坡全集·议学校贡举状》)
(1)齐桓公兼听用管仲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襄公当政时,因醉杀鲁桓公,他的弟弟公子纠和小白因怕受到牵连,所以分别同其师傅管仲、鲍叔牙到鲁国和莒国避难。
齐国国君无知被雍林人刺杀后,齐国诸位大夫商议立君之事。这时高奚等人暗中派人到莒国召回小白,商议让其继位。鲁国人听到无知的死讯后,也发兵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位,并命管仲率领军队阻拦小白回国。在进军的路上,与小白的人马相遇,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恰中小白的带钩,小白装死而骗过管仲,躺在车中立即奔回齐国,继承了君位,是为齐桓公。小白即位后,发兵攻打鲁国,在乾地将鲁兵打败,并送信给鲁国国君道:“子纠是我的哥哥,不忍亲手杀他,请鲁国把他杀了。召忽、管仲是我的仇人,请你们交给我,让我把他们剁成肉酱,否则,我将围攻鲁国。”鲁国害怕,便在笙渎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自请囚禁。
齐桓公发兵攻打鲁国,原想杀死管仲,以报一箭之仇。为此,鲍叔牙对齐桓公说:“我跟您已经很多年了,今天您被立为国君,这是非常荣幸的事情。国君的地位虽然很崇高,但是我没有本领再帮助您提高地位和荣誉了。如果仅仅治理齐国,有高奚和我两个人的辅佐就足够了。如果您要称霸诸侯,那非有管仲不可。论本领,他比我大很多,所以管仲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的地位就会提高,你可千万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呀!”齐桓公非常奇怪地反问道:“管仲亲自用箭射过我,差点使我丧命,我怎么还可以用他呢?”鲍叔牙听后哈哈大笑,并对桓公说:“这就是他忠于自己主人的最好表现。如果您能宽恕他,重用他,他也一定会像侍奉公子纠一样地侍奉您。”于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劝告,便使用“佯召管仲欲报仇”的计谋,将管仲要回齐国。
当装载管仲的囚车到鲁国的北面边境时,齐桓公早就派鲍叔牙在那里迎候他了。管仲回到齐国以后,齐桓公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国,而鲍叔牙则为副手。管仲执政后,与鲍叔牙、隰朋、高奚同心协力治理国家,改革内政,整顿军制,发展经济,救济贫穷,选拔贤才,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到公元前656年,齐国威望大大提高了,齐桓公终于取得了霸主地位。
齐桓公与管仲本有一箭之仇,欲将其剁成肉酱方解心头之恨。但经鲍叔牙的举荐,说明齐国要想称霸于诸侯非管仲辅佐不可的道理后,具有雄才大略的齐桓公不仅不杀管仲,而且委以重任,让其执掌国政,实在是胆识过人。如此这样的事没有宽广的胸怀和远见卓识,是断然办不到的。
(2)晋文公善听用勃辊
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前636—前628年在位),名重耳,又叫公子重耳。晋献公次子。献公妃狐姬所生。献公嬖骊姬,杀太子申生,他被迫流亡在外19年。后借秦穆公之力回国,被立为晋国国君,为晋文公。他即位后,重用狐偃、赵襄、贾佗、先轸等人,协力修明内政,整顿法纪,加强战备。同时尊重东周王室,平定周王室王子带之乱,迎周襄王复位,几次出师救宋国,并与楚军在城濮交战,采取诱敌深入之法,大败楚军,尔后在践土会盟诸侯,继齐桓公之后为春秋诸侯霸主。
重耳刚当上国君之后不久,有一天,大夫狐偃领来一个叫勃辊的人,向晋文公说是有机密事情向他报告。可是,当晋文公听说要求见他的是勃辊,表现得十分生气。原来,晋惠公在位时,非常害怕自己的王位被重耳夺了去。因此,他曾经委派勃辊去刺杀重耳。勃辊当时非常认真地执行晋惠公的命令,比原计划提前一天找到了公子重耳,并一刀砍断了他的衣袖,如果不是重耳跑得快,早就被勃辊杀掉了。所以,这次当晋文公听说勃辊求见他时,他非常生气。他对侍从说:“你们去对勃辊说,我没有去抓他跟他算账已经够便宜他了,他还有什么脸面来求见于我?”那几个侍从向勃辊转达了晋文公的话,勃辊听了以后笑着说:“我还以为主公在外边奔波了十九年,总该熟透了世情,没想到还是这个样子。我看如此下去,弄不好还会倒霉呢!现在,他做了国君,我想来效忠于他,他却不接见我,这对我来说不会损失什么,只怕是我走了,他的麻烦也就来了。”侍从听勃辊这么说,就赶快回去向晋文公如实报告。狐偃也劝晋文公接见勃辊。晋文公这个人头脑非常清醒灵活,政治敏感性很强,所以他经过考虑,没有因往日的仇恨而意气用事,于是立即决定召见勃辊。
原来,勃辊真的掌握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准备向晋文公报告。晋文公在回国做君主之前,原来晋惠公重用的宠臣吕省和邵芮两位大夫一直紧随着晋惠公,想把晋文公除掉。后来因为重耳有秦穆公的大军护送回国,吕省、郤芮二人知道敌不过秦军,不得已便投降了重耳。但是,他们两人原是晋惠公的心腹,因此,他们感到晋文公做了国君,是对他们的很大威胁,所以就联络勃辊图谋发动叛乱,杀死文公另立新君。勃辊认为,过去谋杀重耳,是替国君办事,现在既然重耳已经做了国君,如果再搞叛乱,杀君另立,这样不利于国家,于是就跑去向晋文公报告了这件事。
由于晋文公事先撑握了吕省和郤芮的叛乱阴谋,他便在叛乱发生之前,以生病为由不去视朝,暗暗逃到秦国躲避,在晋国便由心腹大臣布置好了对付吕省、郤芮的计策,结果吕省、郤芮的叛乱很快得到平息,他们也被抓获。
晋文公虽然成功地粉碎了吕省、郤芮二人为首的叛乱,但是他们手下还有很多党羽尚未清除。后来,晋文公准备把吕省、邵芮的党羽全部捕杀,他的大臣赵衰劝他说:“乱党的头子已经除掉,您应该宽宏大量,如果一大批人再被杀掉,恐怕会失掉人心,甚至可能会激发出别的变故。”晋文公听了赵衰的话,感到很有道理,所以便予以采纳,下令大赦,不再追究吕省、郤芮余党的罪行。但是,吕省、郤芮的党羽对于晋文公的大赦不敢相信。这时,很多谣言流行于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形势很不稳定。晋文公看到这种情况感到十分担心。有一天,晋文公正在宫内洗头,守门卫兵进来向他报告说有一名叫头须的人求见。晋文公听后十分生气地对卫兵说:“这个头须十分可恶,当年他把我们可害苦了,今天竟然还有脸来求见我。告诉他,我不把他杀掉已经够宽容他了,让他赶快滚蛋吧!”原来,晋文公当年流亡在外时,头须是晋文公手下的一个小吏。在晋文公最困难的时候,他竟然把晋文公当时所有的金帛全部偷走逃跑了,结果害得文公和他的随从们一度只能靠讨饭活命。今天他来求见文公,所以晋文公十分生气。
卫兵把文公的话转达给头须,可头须听后仍然不肯离去。他说:“主公因为宽恕了勃辊,才能没有遭到吕省、邵芮的毒手。为什么不能宽恕我呢?我既然来求见他,就必然有我见他的道理!”卫兵又把头须的话报告了晋文公,文公听后,自言自语地说:“看来,我的器量是太小啊!”于是立刻召见头须。
头须进宫以后,先向晋文公认错赔罪,尔后向晋文公说:“吕省、邵芮的余党实在太多,杀不胜杀,他们又感到自己罪恶太大。所以不敢相信您的赦免,如果不想办法,恐怕是会出问题的!”听他这样说后,晋文公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便认真地请教头须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头须告诉晋文公说:“当初,我偷过你的钱财,害得你受苦挨饿,这件事晋国上下都清楚。现在你为了让吕省、邵芮的余党们能够相信大赦令,可以从我身上做起,让他们都知道你确实是一个不计前嫌的人。”
晋文公听了头须的谈话,认为至情至理,于是就赦免了头须,并让头须做了自己的车夫,还特地让头须驾车,自己坐着车子连续几次到处游玩。这样一来,吕省、郤芮的余党们都暗地议论,他们说,像头须这样的人,晋文公不仅赦免他,而且能够重用他,看来大赦是真的了。于是,他们纷纷效忠于晋文公,从而很快稳定了晋国的政局,使经济、文化等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3)必欲致士先从隗始
战国后期,燕国被齐国打败,燕王哙被杀,太子平继位,是为燕昭王(前311—前279年在位),他想招纳贤才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使燕国强盛起来以报国家之仇。但是,由于国小力弱,难以雪先王之耻,于是他便向郭隗先生求教求贤的方法和措施。
在《战国策·燕策》中,记载了燕昭王求教郭隗的史实。郭隗对燕昭王说:
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屈己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跳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凡是成就帝业的人,以贤者为师;要想成就王业的人,与贤者为友,若要想成就霸业的人,便以贤者为臣;如果是亡国之君,则以贤者为奴仆。真心实意地向贤者学习的人,就能得到胜过自己一百倍的人;如果自高自大,背靠着桌子,斜着眼睛指手画脚,或是瞪着大眼,随意打人骂人,呼来喝去,得到的便是只有仆役和奴隶。这就是行大道得人才的方法。郭隗又对燕昭王说,大王如果能够广选国中的贤才,并且亲自去拜见他们,天下的贤才听说大王如此重视人才,就会都纷纷来到燕国为大王效力。
郭隗讲完求贤之道以后,又向燕昭王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他说:“古时有位国君,想用一千两黄金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得到。国王身边的仆从请求出去买马,在第三个月时,得到一匹千里马,但它死了,仆从便花去五百两黄金,把这匹死马买了回来回报国君。国君闻听大怒道:我所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何用处,还损失了五百两黄金。国君恼羞成怒,扬言要杀仆从。仆从说:死马尚且要五百金,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认为大王是诚心肯出大价钱买马;千里马就要到了,大王等着瞧吧!果然,不到一年,一共来了三匹千里马。”接着郭隗对燕昭王说:“大王若要求贤,就先从我开始吧。像我这样的人都能被任用,何况比我还要贤能的人呢?这些贤人,就会迢迢千里来到燕国啊!”
另据《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滑王出亡于外。
这段话记述了

 



网站地图